【殘酷擂台】白牌旗艦決定戰!「FORCE 2.0/DRG/KRV」

DRG 與 KRV 等白牌旗艦水冷車款相繼推出後,國內車迷對於運動速克達的胃口逐漸被養大!主流市場從 125 邁向更高層級,而身為御三家之一的 YAMAHA 當然不會怯戰,挾帶著 Force155 車迷的旗艦推出 Force 2.0 應戰、角逐水冷旗艦的寶座!

寫在文前 - 可能的測試變因

有在關心車壇近況與 KYMCO KRV 的車友都知道,近期 KYMCO 針對 KRV 傳動與 ECU 推出升級方案,而小老婆自己買的第一批 KRV 也已經招回升級,所以測試成績與先前會有差異。此外 KRV 與 DRG 兩車是小老婆自己買下的車款,長時間測試與製作單元,兩車里程數都已數千公里、引擎磨合完畢,而 Force 2.0 則是借來、幾乎是全新的車款,引擎尚未磨合,這些變因都有可能稍微影響測試結果。

馬力機數據實測

首先來看馬力圖吧!下圖已經將三車曲線疊在一起,綠色為 KRV、紅色是 DRG,藍色則是 Force 2.0,最大排氣量的 KRV 可說是從頭贏到尾、DRG 次之,而 Force 2.0 最後,從曲線可看出排氣量較小的車款更仰賴高轉速來榨動力。不過這畢竟是馬力機測試數據,實際上路加速成績是怎樣呢?還需要看各車廠傳動的調校,因此讓我們接著看 0-800m 加速實測吧!

 

KRV - 14.4HP@7,619rpm / 14.1Nm@6,042rpm
DRG - 12.8HP@7,488rpm / 13.3Nm@5,396rpm
Force 2.0 - 11.8HP@7,979rpm / 11.9Nm@6,150rpm

0-800m 加速測試

依照殘酷擂台慣例,三台車同場測試 0 到 800 公尺的直線加速。而為求公平公正,我們將三輛車的胎壓打到原廠建議值。

 

胎壓分別為 YAMAHA Force 2.0 前 25、後 25PSI。

 

KYMCO KRV 前 25、後 29PSI。

 

SYM DRG 前 26、後 33PSI。

 

將測試車手過磅秤重!測量出三位車手包含裝備的重量。

 

接著依據彼此體重的差異在車箱內放入等同於體重差異之物品,透過這個方式盡可能達到三輛車測試基準的一致性!

 

三台車三位騎士,我們共測試了九趟以求得最正確的數據,若是僅從 0-800m 的通過秒數來看是 SYM DRG 獲勝!但 DRG 也並不是從頭贏到尾。起步的瞬間,YAMAHA Force 2.0 會比 DRG 再快一些,大約在 30、40km/h 過後才會被 DRG 追過。

 

而 KYMCO KRV 則是從出發後就一直扮演後追的角色,通過 200m 距離時追過 Force 2.0,而隨著時速越來越快、距離越來越長,Force 2.0 則會更落後於前兩車。在時速 30 - 60km/h 時 KRV 與 DRG 的表現不相上下,但來到 60-90km/h 的加速表現上 DRG 則略勝一籌,憑藉著這些優勢讓 DRG 再次拿下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 KRV 在 90km/h 過後的加速性能是優於 DRG 的!因此如果我們測試 0-1km 加速的話 KRV 很有可能會逆轉勝。

 

下方提供實測成績讓大家參考

 

至於 Force 2.0 的表現真的差嗎...?確實加速成績是如此,但從能源局公布的 44.9km/L 三車最佳油耗來看,或許也不必對其太過苛刻。

24 公尺間隔 3 米繞錐測試

接著來測試繞錐的環節,由大魔王 Singer 上場!執行我們一貫流程 3 米繞錐測試,成績如下。

 

PTM 系統果然香!縱使 KRV 有著三車之中最長的軸距 (1,400mm) 依然做出最速成績。除了 PTM 系統提供優異的簧下重量、讓車輛後端動態更棒之外,車輛的懸吊調校也相當平衡,因此縱使長軸距的限制讓 KRV 走較大圈的路線依然能做出最快的成績。

 

DRG 則是憑藉著絕佳的前後平衡配重,並搭配良好的懸吊調校測得不錯的秒數,但較暴力的低轉速反應則考驗著車手操控能力,且雖然軸距比起 Force 2.0 來得長,但前叉支撐性良好,因此能走比 Force 2.0 更短的線。

 

Force 2.0 擁有 1,340mm 的最短軸距,原先以為繞錐項目會勝出,沒想到實際成績敬陪末座,主要問題出在 Force 2.0 較軟的前叉設定,在快速變換方向時顯得較掙扎。

60-0km/h 煞車測試

接著照慣例測試三輛車時速 60km/h 煞停的時間與距離,同樣時大魔王 Singer 上陣!三輛車都配備前後碟煞與 ABS,因此能降低車手個人操控的因素並讓每次煞車成績較接近。而 Force 2.0 是三輛車中唯一後煞車採用單活塞卡鉗的車款 (另外兩車皆為雙活塞),制動成績會因此較差嗎!?

 

結果如下,前+後同時煞車的話 Force 2.0 的成績最出色,單純使用後煞車亦是如此,而僅使用前煞車的話則是 KRV 勝出,從結果來看 DRG 在煞車表現上較弱一些。

 

Force 2.0 的 ABS 維持 YAMAHA 一貫的傳統...較容易翹後輪啊!此外,較軟的前叉會影響大手煞車時的車身穩定性。

 

Force 2.0 制動系統為前 267mm 碟盤搭配單向雙活塞卡鉗。

 

後制動為 230mm 碟盤搭配單活塞卡鉗。

 

KRV 的煞車過程亦相當穩定,不過可以感受到前叉上下作動的幅度比起 DRG 稍大一下。

 

KRV 制動系統為前 270mm 碟盤搭配單向雙活塞卡鉗。

 

後制動為 234mm 碟盤搭配單向雙活塞卡鉗。

 

DRG 的煞車過程十分穩定,尤其是前叉的表現相當稱職。

 

DRG 制動系統使用前 260mm 碟盤搭配單向雙活塞卡鉗。

 

後制動則是 230mm 碟盤搭配對向雙活塞卡鉗。

TCS 測試

三輛車都有 ABS 與 TCS,在 Force 2.0 推出後,TCS 可說是 150 等級水能旗艦車款的指標之一了!因此我們特別找了碎石路面來測試看看三輛車 TCS 調校的反應。

 

Force 2.0 與 DRG 的介入方式接近,在大催油門會感受到後輪大動力的輸出,起步後輪撇動的幅度較高、TCS 較晚介入,介入後車輛會逐漸順暢前進。

 

相對之下 KRV 的介入較讓人安心,介入的較早且抑制動力明顯,即便大催油門也不會感受到多餘的打滑。

 

不過提醒各位網友,這些車款搭載 TCS 不是讓我們來越野的啊...,搭載 TCS 的目的是為了因應路面抓地力變化而可能導致後輪打滑的情況下介入,用以增加安全性!

燈光測試

KRV 近燈

KRV 的近燈在車頭靠近中央位置,而在近燈上方為恆亮的晝行燈。

 

KRV 的近燈表現可說是三車最佳、光型也最完整的。

 

KRV 遠燈

開啟遠燈後,能發現大燈外側亮起的範圍更大,不過在視覺上並不明顯。

 

遠燈光型亦十分完整,能夠照亮整條道路,且不同於 DRG 的扇形,即便是相當靠近車頭的位置,KRV 也有很好的照明亮度。

 

DRG 近燈

SYM DRG 在 7 期環保版本推出時,採用了「寶藍鍍層技術」讓夜間得到更好的照明效果,不過先前我們與 6 期版本實測對比差異並不大!

 

近燈切線非常的整齊,從車頭看出去到 20 公尺處都有非常好的照明效果。

 

DRG 遠燈
遠燈光源在近燈上方,直列式的呈現方式相當霸氣!

 

開啟遠燈後,從 10 公尺到 30 公尺照明效果都很棒,尤其在 20 到 25 公尺表現最佳,光型亦十分完整,整體呈現扇形。

 

Force 2.0 近燈
接著我們針對三輛車的照明與光型測試,從圖片可以明顯看到採用傳統燈泡的 Force 2.0 色溫比起另外兩車 LED 光源的車款黃。

 

由於採用單側大燈緣故,可以發現 Force 2.0 在兩側的亮度明顯與光型不如其他兩車。

 

Force 2.0 遠燈
左側為遠燈燈泡,似乎許多騎士不太喜歡這類「獨眼」的設計,但相信許多車主買 Force 2.0 來就是要改嘛...。且傳統燈泡未來在維修上較簡單、便宜。

 

傳統燈泡的特色之一是遠近燈光型會完全不同,照明範圍算遠但並不廣,且 10 到 15 公尺範圍對比近燈就暗了不少。

裝載空間測試

在置物空間表現上,我們以常用到的寶特瓶、冰霸杯 (等同 700c.c. 手搖杯) 測試前置物,登機箱測試置腳空間,最後再用 Nolan N87 (Size:M) 全罩安全帽測試車箱空間。

 

KRV 前置物空間不僅能放入冰壩杯,甚至還有空間再放入一瓶 600c.c. 寶特瓶。

 

踏板空間中規中矩,放入登機箱沒問題!且 KRV 擁有三車中唯一的斜放置腳空間。

 

車箱能夠容納全罩安全帽並且還留有一些空間,但必須輕壓椅墊才能蓋上。

 

且值得讚賞的是 KRV 是三車中唯一擁有自動彈起椅墊的。雖然 KRV 價格最高,對於三輛都是超過 10 萬元的車型來說這讓我有點意外啊。

 

Force 2.0 的前置物僅能放入 600c.c. 寶特瓶,並且讓人有點不放心的感覺...

 

置腳空間放入登機箱就緊繃了!明顯是三車之中最短的。

 

車箱雖然不算大,但型狀設計得宜能輕鬆放入全罩安全帽,並且可以看出後方還有不小的空間可運用。

 

DRG 的前置物表現與 Force 2.0 相同等級,在速克達中都算偏小的設計。

 

不過前置物空間比起 Force 2.0 大不少,甚至比 KRV 更長一些。

 

但悲劇的是,DRG 是三車當中唯一無法放入 (椅墊蓋不上) 全罩式安全帽的車型。

車輛四視圖

接著我們透過四視圖的方式來分析騎乘三角。大叔的身高 180cm、內腿長 82cm,因此建議網友還是自己去車行試跨看看最準確。

 

Force 2.0 座高較高,整體騎姿較輕鬆、舒適,但龍頭打到底可能會撞到膝蓋 (大腿),且置腳空間較小並有著三車之中最高的 815mm 座高。

DRG 雖然車體小,但騎乘空間卻很寬大,對高個子騎士相當友善,直挺的上半身騎乘姿勢能文能武,把手位置較往前、龍頭打到底也不會撞到腿。

 

KRV 的椅墊非常寬敞,且有三車當中最低的 795mm 座高,再加上舒適的騎乘三角以及唯一的斜放置腳空間,是最適合長時間出遊的設計。

山道騎乘感受

相較於 DRG 及 KRV,Force 2.0 除了動力較溫順之外,懸吊、尤其是前叉顯得較軟、偏向舒適化的設計,因此山道騎乘的節奏自然沒那麼侵略,適合喜愛舒適兜風的騎士。此外,Force 2.0 騎乘時幾乎感受不到車身震動,這部分完勝另外兩位對手!

 

更新了傳動與 ECU 過後的 KRV,整體車的動力反應可說是活了過來,雖然瞬間加速感仍舊沒有 DRG 來的暢快,但 PTM 系統確實提供非常棒的車輛動態,進出彎道既穩定、節奏也十分輕快。

 

一如我們對 DRG 長期以來的映像,這車上山就帶給騎士準備好要戰鬥的感覺!硬朗的懸吊與充沛加速扭力,有著俐落的攻彎感受。若騎車大多時間都是單人跑山的話選擇 DRG 絕對不會後悔。

雙載測試

後座測試當然是請來編輯部當家女車手阿娟啦! (身高 153cm、內腿長 72cm)

 

DRG 乘客踏板位置較往後,踩踏上會較輕鬆,但造型優先的超粗後扶手並不好抓,且椅墊較翹、較小,雖然椅墊是三車當中最柔軟的,但整體還是較不適合長時間雙載。

 

Force 2.0 腳踏距離乘客位置較遠,身高較矮的乘客雙腿會顯得較吃力,且椅墊沒有斷差,因此容易遮擋到後座的視線。椅墊位置也稍小且薄,不過短距離乘坐並不會感到不適。

 

KRV 乘客腳踏位置的設計介於 DRG 與 Force 2.0 之間,後座乘客位置大、軟硬適中,是最適合長時間雙載出遊的設計。

特點配備複習

Force 2.0 在引擎方面搭載 YAMAHA 當家 BLUECORE 水能引擎,並具有 VVA 可變汽門設計,引擎在低轉速與高轉速都有絕佳的工作效率。此外還採用了智能啟動系統 (無刷馬達) 能安靜、迅速的發動車輛。

 

但最為可惜的是 Force 2.0 是三車中唯一採用雙槍後避震器的車款。

 

KRV 相信網友們已經相當熟悉了,獨家的 PTM 將終傳系統與變速工作分離,大幅降低簧下重量且讓車身配重更集中,是 KRV 擁有絕佳操控性的關鍵。

 

獨立的搖臂與外露式皮帶就是 PTM 系統在外觀上最具辨識性之處。

 

DRG 則具有三陽獨家的三零科技「零延遲啟動」、「零噪音汙染」與「零後仰懸吊」,白話來說就是無刷馬達、怠速熄火以及不會因大油門加速而讓後避震器壓縮的引擎吊架。

 

透過幾乎 1:1 的前後配重再加上零後仰懸吊,讓 DRG 有著絕佳的運動性。

總結

有點欠改的 Force 2.0、適合獨跑的 DRG 以及旅跑旗艦 KRV,售價分別為 9.9 萬、11 萬以及 12.3 萬,價差雖不大卻也有明顯的差異,三輛白牌水冷旗艦究竟誰適合自己相信看到這邊各位網友心中都有答案了。

 

在 YAMAHA Force 2.0 推出後,三大廠的白牌旗艦運動型速克達總算到齊,因而有了這次的殘酷擂台,至於下次殘酷擂台還會再推出什麼大菜!?我想就要等 KYMCO 125 水冷運動速克達推出的時候了!

 

...是說 PGO 已經在預告 2022 年 TIGRA 會大改款了,到時候是不是...?

 

 

原文出處:[殘酷擂台] YAMAHA Force 2.0 x SYM DRG x KYMCO KRV 白牌旗艦終局之戰

 

資料授權「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輯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
フォローしよう

最新情報をお屆けしま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