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行不行?秘境試駕 YAMAHA「BW’S 125」!

從繁雜的都會生活中獲得解放,去尋找自己的本心!這就是全新的 BW’S 所以帶給騎士的熱情!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山葉刻意將媒體試乘活動地點選在東北角山區的林道舉行,讓我們體驗全新 BW’S 125 的玩樂魅力!

 

建議售價 : NT$ 86,800 元

D-Edition : NT$ 95,800 元

重點整理

魔術大空間

高自由性騎乘三角

破碎路面調校懸吊

BLUE CORE VVA 水冷引擎

 

由於週二已經舉辦過發表會了,相信各位網友都對車輛有基本認知,因此開門見山先說騎乘感受吧!接著是比發表會更詳細的車輛設計與 D-Edition 介紹,還有我對這輛車的總結,記得看到最後喔!

實際騎乘感受

老實說在昨天發表會過後,到今天真正騎到 BW’S 之前,對於車輛的 Off Road 性能是不抱什麼期待的,但實際進入貂山古道的破碎路面與碎石路時,能感受得到車輛針對越野用途做了懸吊的調校,避震器起到明顯吸收震動的效果。

 

若不是特別挑戰自我、硬是要將速度衝起來,行駛碎石路面時 BW’S 125 都能保有一定的舒適性。但要是速度太快,或是高低落差大時,避震器的預載及回彈阻尼仍然無法負荷,這時車身回饋的衝擊就相當明顯。且速克達在設計上並不考量騎士站立騎乘,因此也很難以站立、用膝蓋來緩衝。

 

制動系統方面整體煞車力道算是充足,但配備了 UBS 連動煞車系統,雖然這項配備在一般道路騎乘能確實縮短煞車距離,但在 Off Road 就相當不友善,當騎士想要鎖死後輪煞停時,前制動會有明顯的煞車力道,不能鎖死、甩尾還是其次,重要的是這樣的情況在碎石道路會讓騎士很擔心前輪因此滑掉。

 

動力方面基本上與 6 代勁戰同一顆引擎,也具備 VVA 可變汽門機構,包括傳動配置與終傳齒輪都一樣,官方表示僅透過電腦調校將動力稍稍往前提。動力表現在貂山古道這樣斜率不大的破碎路面騎乘、或是偶爾卡到大石頭,都可以脫困。

#靠著大補油門的原地甩尾迴轉,BW’S 125 能夠輕鬆辦到!

 

整體來說,以 BW’S 125 的車輛體質十分足夠應對非鋪裝道路、破碎路面。但要是高低差太大的話,不僅屁股痛、頭也很痛哩!

 

由於試乘會的安排主要是以 Off Road 為主,On Road 的部份較短暫,但可以感受得到 On Road 騎乘才是 BW’S 125 的主戰場,對比起 6 代勁戰來說 BW’S 125 的懸吊調校稍軟,除了更舒適之外,騎乘反應也好掌握、連帶容錯性也高。在 102 縣道騎乘起來回饋相當棒,過彎雖不像勁戰那樣犀利,但仍保有十足的運動性!

裝載能力表現

大容量置物空間,能放入 SHOEI X-14 全罩帽安全帽。

 

前端的平台預留相當多孔洞,方便用綁繩、彈力繩固定物品。

 

平整的乘客椅墊與標配小型後貨架整合成一個大平台、單人騎乘的話能夠綁相當多裝備。

 

單靠綁車往與固定繩,就能攜帶超多行李!

騎乘三角

騎乘三角方面,騎士上半身姿勢較挺且配備寬把,除了長距離行駛舒適之外, Off Road 的車頭掌握性也有良好的表現!

 

承襲過往風格一貫使用裸把設計,不僅外觀粗獷、改裝也十分容易。

 

騎士四視圖

引擎動力

與 6 代勁戰相同的 BLUE CORE VVA 水冷引擎,但透過電腦調校出力稍稍提早一些。

智能啟動系統亦沒少。

 

引擎、傳動甚至終傳齒輪都與勁戰 6 代相同,外觀自然就一模一樣啦!

 

排氣管與勁戰 6 代造型幾乎完全相同

重燃越野魂 硬派戶外風格

台灣山葉的兩大台柱「勁戰」&「BW’S」,有在玩車的人想必沒有不認識的吧!就在今年兩大台柱都迎來了大改款、宣示進入水冷引擎全新世代,讓兩輛經典車型持續延續!

#大全配的 D- Edition ,裝載能力相當驚人!

 

以戶外生活、越野為導向的 BW’S 自 1988 年就在日本推出了,當年是以 50c.c. 二行程的模樣與世人見面。國內真正推出 BW’S 車型,是 1997 年由台灣山葉所打造、同樣為二行程引擎的 BW’S 100! 由 1997 年至今,BW’S 在台灣已有 20 餘年的歷史了。

 

隨著二行程的淘汰、第二代的車型演進為四行程的 BW’S X ,之後再到第三代 BW’S R,相信帶給不少騎士青春歲月中、冒險山林的美好回憶。而以上一代的版本 BW’S R 來說,車輛幾乎完全是 On Road 設計了,因此這次回歸初衷、主打「野心更大」的全新 BW’S 125,以更粗獷的造型登場,打算帶領騎士重回山野!

 

看不懂全新 BW’S 125 為什麼這樣設計嗎?原廠的簡報替你解答!整體來說車輛縮小了烤漆面積,並集中在上半部,下半部則是以大面積塑料件為主,用意在於非鋪裝道路騎乘時,無論被砂石噴傷或是倒車,都不有明顯的傷痕。

 

刻意突出車身這兩塊地方具有與防倒球相同的作用。

 

方正的數位儀表給人剛硬的感受,刻意拆成三個區塊,從左至右分別是轉速、時速與油量里程,中央則是 VVA 燈號與時鐘以及換機油提示,最右側則為遠燈與水溫燈號,方向燈與 Fi 檢測燈則在上方。獨特的造型讓我想到 YAMAHA 初代 Tracer900 的儀表。

 

前置物空間處,配有防跳脫掛勾以及 USB 車充。

 

堅實車身,側邊防撞護塊、相信在 Off Road 不慎倒車時,能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延續 BW’S 系列經典的雙圓燈設計,但做出左右不對稱的造型,且車輛整體視覺設計做得更方正、剛硬,營造出硬派粗獷的越野氛圍。如果說二代 BW’S X、BW’S R 是越野與滑胎車款的話,那全新的 BW’S 就是 ADV 了吧!

大燈採用遠近分離、左右不對襯設計,上圖為近燈、下圖為遠燈。

 

大燈上方的平台提供額外的置物空間,提升 BW’S 125 的裝載能力!

 

兩側類似金屬原色的車殼,是採用玻璃纖維打造的強化車殼。

 

機能化的設計,打造簡潔俐落的尾燈!但全車都是鹵素燈泡是可惜了些。

右把手處僅有啟動鈕,BW’S 125 沒有雙黃燈開關。

 

左側把手由上至下依序為遠近燈、方向燈與喇叭。

 

把手的紋路也能看到車輛的巧思,呈現硬派的機能感。

 

採用 DURO 新開發的多功能胎,強調碎石泥路的抓地力。但粗獷的車身用上與 6 代勁相同的纖細輪圈….實在是不怎麼搭!

 

採用前、後碟煞系統,前制動為 245mm 浪花碟盤搭配單向雙活塞卡鉗。

 

後制動系統為 230mm 碟盤搭配單活塞卡鉗。

 

車輛會採用 UBS、前後煞車連動系統,相信這是應對政策所做的妥協,但對 Off Road 來說不是一個理想的配備。該系統是在前後總泵中間以鋼索相互連接作用,若是真的不喜歡這種機構的話….你懂得!機械結構處理起來很簡單。

 

前座寬敞、後座平坦,雙載一同出遊冒險也能輕鬆勝任!

 

雙槍後避震器為 4 段預載可調。

 

鏤空造型的飛炫踏板實在是別出心裁!

 

從 6 代勁戰、Vinoora 再到全新 BW’S 125,看得出來台灣山葉在新車款的設計風格上有著相當大的轉變且敢於嘗試,到底嫌貨人才是買貨人!車友接受度如何,就等市場去證實。

D-Edition – 配備滿載!冒險首選

除了標準版 4 種車色之外,BW’S 125 還加碼推出了 D-Edition 版本,採用鐵灰色搭配沙漠色,營造出軍裝的氣息。除了車色獨特之外,D-Edition 最大特色是包含了車輛保桿、馬鞍架、貨架以及前叉保護蓋、護弓、風鏡、車把橫桿與下護板等等配件!簡單來說就是越野護具裝好裝滿。

 

#包包需另購!不包含在 D-Edition 的售價內。

車輛下半部都採用沙漠灰塑料件,是 D-Edition 專屬設計。

 

後面三包、前面再多一包!展現重裝速克達 ADV 的氣息。

 

馬鞍包的外圈設計方面加掛東西與綑綁物品,且具備防水機能。

 

車頭置物空間十分好利用呢!

 

小風鏡與護弓展現強烈的越野氛圍。

 

前叉保護桿、能夠避免外管被噴濺的碎石砸傷。

 

踏板的置物包能放入一些隨身物品,但不影響置腳空間。

 

越野車常見的把手橫桿,能加強剛性之外,掛東西也很方便呢!

 

注意到前物下方與右側的小配件了嗎?右側這塊主要是方便走 USB 充電線,而下方除了也能幫忙固定線路外,也能卡住飲料罐。

 

越野時就會發現車底護板的重要性啦!但說實話應該要包在引擎與吊架下面才能起到最大作用。

 

不喜愛 D-Edition 的顏色嗎?還是不確定自己要不要買這樣大全配的車款?沒關係!BW’S 125 設計時就預留了所有的擴充鎖點,日後也能夠過加購的方式來安裝原廠配件。但是當然啦!配件全部自己加購安裝、價格會比 D-Edition 車價還貴。

 

原廠做事十分嚴謹,考慮到加裝配件與掛載行李會讓車重提升,因此在車架方面也經過強化。

試乘總結

雖然台灣山葉將我們帶到非鋪裝道路來體驗 BW’S 125 的戶外性格與越野魅力,但整體來說該車在使用上仍是以 On Road 騎乘為主要設定,BW’S 125 在柏油路面上保有不俗操駕性能的同時,提供比運動速克達更棒的舒適性。

 

而在越野方面,雖然性能有限,但同樣保有良好的舒適度,因此要說 BW’S 125 是輛越野速克達,還不如說是輛 Adventure !它能帶領騎士從家裡出發、穿過都會、奔馳山道,再通過短程的越野路段抵達目的地,BW’S 125 幫你打通旅途的最後一段道路、與騎士一齊勇敢的跨出柏油路、開啟新視野。

大叔的試乘影片

 

原文出處:YAMAHA BW’S 125 秘境試駕!越野行不行!冒險即刻出發!

 

資料授權「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輯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
フォローしよう

最新情報をお屆けしま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