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YAMAHA 的LMW(Leaning Multi Wheel=傾斜多輪系統)系列一員,於2017年在日本國內發售的「TRICITY 155」以煥然一新的外觀設計登場。配備方面也更加充實,包括可與智慧型手機連線的4.2吋TFT顯示器、USB Type-C插槽,以及循跡控制系統等等。
文:小川浩康 圖:關野 溫
內容大綱
兼具穩定性與轉向迴旋性的TRICITY系列特有的新造型
YAMAHA將車輪及車身體整都可傾斜過彎的三輪以上移動載具稱為LMW。作為LMW系列的首發第一彈,TRICITY 125以「對二輪車不感興趣者」、「追求操控靈活的通勤車四輪用戶」為目標,於2014年在日本國內開始銷售。TRICITY 125也獲得傳統摩托車用戶支持,並開發出能對應高速公路行駛的車型。2017年追加了 TRICITY 155,2020年再推出TRICITY 300。「TRICITY 系列」作為通勤車與運動速克達,深受到廣泛族群喜愛。
作為LMW系列第二彈在日本國內發售的TRICITY 155,於2023年進行了改款,搭載了符合新排放法規的新型「BLUE CORE引擎」與新型車架。配備智慧型手機連動功能、座墊下收納空間(車廂)的LED照明等。
接著在2025年9月以全新造型亮相。車頭正面採用承襲TRICITY 300的「Y字設計元素」。車體設計也沿用TRICITY 300的特徵「倒梯形輪廓」,並配備了:新形狀後座扶手、無需鑽孔即可安裝原廠行李箱的後貨架等等,據稱是以「SUV元素」為設計主題。
新配備的4.2吋TFT顯示器,可透過已安裝了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Y-Connect」的智慧型手機連線,與應用程式的導航功能連動。實現了以箭頭圖標與距離等方式顯示行進方向的「Turn- by-Turn 轉彎導航顯示」功能。充電插槽標配了 USB Type-C。新增了當車輛偵測到緊急煞車操作時會點亮閃爍的前後方向燈「ESS=Emergency Stop Signal(緊急煞車警示燈)」,以及偵測到後輪打滑跡象時會修正供燃油供給量的「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循跡控制系統)」。其特色在於提升便利性與安全性。

融入「水平基調」,強調TRICITY 形象的新造型。除圖中白色外,還包含消光淺綠、消光灰等共3種顏色可供選擇。

車頭正面採用「Y字設計元素」,強化了 TRICITY 系列的特色。頭燈採遠近光分離設計,定位燈、方向燈,燈具也全面LED化。

尾燈與「NMAX」形狀相同,但後整流罩採用原創設計,賦予車尾獨特的 TRICITY 風格。可視性亦良好。

新配備的4.2吋TFT顯示器。類比式轉速表、油量表、遠光燈等指示燈配置,清晰易讀。

也可選擇將轉速表以條狀顯示的模式。顯示器背景可切換為圖中白色(白天)與黑色(夜間)兩種模式。

與安裝「Y-Connect」的智慧型手機連動,可於顯示器上查看來電或郵件文字等內容。手機端則可顯示車輛資訊與最後停車位置等。

還具有新的「Turn by Turn 轉彎導航顯示」功能與應用程式導航功能(Google Map)連動使用,並在顯示器上使用箭頭圖示顯示交叉路口和其他位置的行駛方向。

為塑造車頭部位更加緊湊的形象,風鏡從舊款的藍色燻黑改為黑色燻黑。

座墊前後長度充裕、方便變換坐姿。緩衝性佳,即使長時間騎乘也不易造成臀部疼痛,有助於提升長途旅行的舒適度。

座墊下的收納置物空間(車廂)配備LED照明。容量約23.5L,可收納本次試乘佩戴的全罩式安全帽,還有空間可以放一些隨身物品。

後座扶手以SUV車頂行李架為設計靈感,變更為更易握持的形狀。後貨架無需鑽孔即可對應原廠後行李箱的安裝。

內裝飾板右側的置物袋最大承重為0.15kg,但容量較舊款有所增加。掛鉤耐重約1.0kg。

取代DC電源插孔,新配備USB Type-C。龍頭鎖與座墊鎖可透過前飾板上的開關操作。引擎啟動支援Smart Key 智慧型鑰匙。
檢視 TRICITY 155 的雙腳著地性

騎士身高172cm。座高770mm。腳底可穩穩地踩在地上。鞋碼為26.5cm,但前腳踏位置較窄,所以放置腳的地方似乎很侷促。
輕快且安心的操控感,讓過彎充滿樂趣

採用YAMAHA獨家「LMW 阿克曼幾何結構」,實現左右輪不同的傾斜角度,使左右前輪的軌跡描繪出同心圓。配備了使左右前輪與車體傾斜同步的「平行連桿」,可以體驗自然流暢的轉向迴旋性能。
2025年式著重於造型變更,並在配備上進行了充實,例如採用了 TFT顯示器、循跡控制等,但車架與懸吊基本上沒有更動。前兩輪各自配備獨立的「Cantilevered Telescopic Suspension(單臂伸縮懸吊)」,其特點是左右輪可以獨立作動,能有效吸收路面不平整等衝擊。然而,為實現「LMW Ackermann Geometry (阿克曼幾何結構)」而採用的「Parallelogram Link 平行連桿」、「Tie Rod 轉向控制」、「單臂伸縮懸吊」等機構,導致前部結構較同排氣量的一般通勤車更重。受此影響,故前懸吊的騎乘感受略偏硬。
儘管如此,操控並不沉重,在過彎時最初的轉向操作亦無違和。隨後的車體傾倒,由於前兩輪的傾斜與車體傾斜連動,因此具有一體感且能流暢進行。此外,前兩輪的接地感較一般二輪車更為鮮明,因此在過彎時也能獲得穩定感。TRICITY 155的造型雖看似一般的通勤車,但其操控特性卻如同能享受過彎樂趣的運動車款。
TRICITY 155的前兩輪也展現出高度的直行穩定性,即使在崎嶇不平或易打滑的路面上,仍能感受到穩定,讓騎乘更加輕鬆。如此的騎乘感受也得到了YAMAHA實證實驗的結果支持:「前兩輪的LMW能減輕騎乘時的精神負擔」,這也成為「LMW騎乘不易疲勞」的優點。

單臂伸縮懸吊安裝於「Tie Rod」,「Tie Rod」將操舵軸和車輪的傾斜軸錯開。據說「Tie Rod」與其上方的「平行連桿」保持平行,,使得左右前輪在過彎時能描繪出同心圓的軌跡。。

排氣管追加了O2感測器,管徑加粗且觸媒增大。噴射系統的設定也進行了最佳化,確保不損及輕快且充沛的騎乘感受。
LMW在通勤車上兼顧便利性與運動性!

即使在鋪有磚塊的路面過彎時仍具接地感,能安心騎乘。反應靈敏、扭力強勁的引擎,亦有助於在市區中實現無壓力的騎乘。
兼顧騎乘樂趣與低油耗、環保性能的「BLUE CORE引擎」,透過變更排氣管形狀並優化了燃油噴射設定。將調整凸輪鏈條張力的鏈條張力器改為油壓式以減少摩擦。實現了與前代車型相同的規格:最大馬力15PS/8000rpm、最大扭力1.4kgf・m/6500rpm。
搭載整合引擎啟動馬達與發電機一體化的「SMG=Smart Motor Generator System(智慧啟動馬達發電機系統)」,按下啟動鈕後,引擎能平順且安靜地發動。怠速約1500rpm,離合器在2500rpm左右接合,車體開始前進。實用扭力在約4000rpm湧現,若保持這個轉速域可以加速至約40km/h。之後,即使不急遽轉動油門,讓顯示器上顯示「ECO」字樣逐漸開啟,也能在5000rpm加速到50km/h、6000rpm加速到60km/h,能跟上車流向前行駛。因有「ECO」顯示,可以期待有優異的油耗表現。
油門反應無遲滯感,迅速開啟油門時,轉速會順暢地上升到6000rpm,展現出無壓力的加速力。煞車系統為右拉桿控制前輪、左拉桿控制後輪與連動前輪的「UBS=Unified Brake System(聯動煞車系統)」。雖然煞車制動力的初始表現較為溫和,但隨著拉桿握緊,制動力就越強勁且容易控制。本次雖無機會在濕滑路面或未鋪裝路面騎乘,因此無法親身體驗循跡控制,但在路況不佳的鋪裝路面上,前兩輪依然保持直行穩定性,後輪也沒有出現彈跳等不穩定現象,展現出穩定的越野能力。
在移動車輛時會感覺到「LMW」獨特結構帶來的重量,但把手的操控性與迴旋轉向性沒有違和感,可以像一般通勤車一樣進行操駕。此外,在走走停停頻繁的市區中,能享受155cc級距特有的無壓力騎乘感受,而「LMW」獨有的穩定性也降低了騎乘疲勞度。儲物空間也得到了確保,並配備能獲取多種資訊的顯示器等,相信「對二輪車不感興趣者」或「尋求操控靈活通勤車的四輪用戶」也能充分感受其便利性與舒適性。
另一方面,兼具高度直行穩定性、流暢迴旋轉向性與安心操控感的「LMW」,使TRICITY 155在過彎時的車身動態保持穩定,對於像筆者這類的傳統二輪車用戶來說,也感受到一種能積極享受過彎樂趣的騎乘調性。TRICITY 155兼具了讓二輪車新手也能感受到易騎乘性和便利性的通勤車樣貌,以及即使是通勤車也能享受運動化騎乘的運動型速克達樣貌,而實現這兩者兼顧的機構,個人認為為就是「LMW」。TRICITY 155 作為一款能同時滿足通勤也能享受運動化騎乘樂趣的車型,絕對是推薦、請務必親身體驗一試的車型。

顯示器畫面切換、各項設定變更可透過手把左側開關盒按鍵執行。直覺易懂,操作性良好。

兼顧低油耗與運動性能的「BLUE CORE引擎」。雖將鏈條張力器改為油壓式,但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車型,確保其可靠性。
2025年式YAMAHA TRICITY 155主要規格
・全長×全寬×全高:1995×750×1215mm
・軸距:1410mm
・車重:173kg
・引擎:水冷4行程SOHC 4汽門單汽缸155cc
・最大馬力:15PS/8000rpm
・最大扭力:1.4kgf・m/6500rpm
・油箱容量:7.2L
・變速機:V型皮帶式無段/自動
・輪胎:前=90/80-14、後=130/70-13
・價格:61.6萬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