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光阳引进 HX 135 王牌之后,市场上掀起了运动街跑的风潮。
有别于一般商用街车的外观,搭配小头罩与较为流线的外型,在当时成功谋杀许多年轻人的目光与荷包。
![]()
而在当年 Yamaha 还是双雄割据的时候,万山推出的 RX125 在市场上也获得不错的佳评,但论外型依旧无法与富有运动感的 HX 135来较量。
![]()
图片取自老车名人 AR东的部落格
当时这类轻档街车在那个年代实际上与“竞赛”是搭不上关系的,特别是以台湾的用车环境而言,载人、载货、把妹通通一把抓的状态下虽说全能但又少了些速度的激情。
![]()
图片取自网络
另一方面,功学社则推出偏向 Enduro 车型的 DT 125 在市场上独占头熬,虽说在当时能飞飞跳跳的车种相当热门,但依旧与速度两字画不上等号,眼看着王牌在市场上大放异彩,Yamaha 看在眼里自然不是滋味。
![]()
图片取自网络
卷土重来 混种猛兽诞生
终于,在1985年万山结束营业后,功学社与日本山叶合资成为台湾山叶机车后,以日规 RZ 125 为蓝本,推出一辆外型流线,充满运动感的街跑车款“RZX 135”并取名“追风”。
同样有着小头罩,搭配下扰流与搭载 YEIS 技术的 133c.c. 空冷引擎,还有铝合金轮圈与加速排气管,具有 GP 赛车车厂的光环加持,加上引擎构造比起王牌较为简易,维修成本较低的优势,甫一上市就造成空前的热卖。横空出世的追风,也让光阳在同年推出改款的 HX 135 RS 版本。
![]()
日规的RZ 125,虽然在引擎(水冷)及后摇臂/悬吊(中置单枪)上与 RZX 135 不同,但是那五爪十幅的轮圈可是延续到 RZX 135 上。
![]()
初代 RZX 135 黑红灰金的配色在当时有些 Suzuki 华特狼的味道。
面对对手王牌的改款,科技树乱点的 Yamaha 总是能够变出些不一样的玩意儿来迎击。这次推出了更具有跑格的 RZR 135。
以同门大师兄 TZR 250 外观与涂装为发想,全整流罩的设计在外观上更有 GP 赛车的感受,战力更强的 RZR 135 在推出后可是打的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
▲Yamaha TZR 250 1KT
搭载着全新整流罩与三环表的 RZR 135 虽然整备重量较重(117kg),但是相较于对手只有街跑的外观, RZR 135 可是将战斗水平拉至另一个高点。
![]()
YEIS 技术 省油好骑拼第一
虽然没有王牌的 ATAC 技术,但是 Yamaha 却有个更简单的机构来让低转速扭力输出照样亮眼, Yamaha Energy Induction System (YEIS),是 Yamaha 开发的引导进气系统,主要是在二行程簧片阀引擎的化油器与簧片阀之间加装一个旁通室,借由混合气不断的进、出旁通室,缓和簧片阀打开瞬间负压过大的缺点,可降低经过化油器之混合气的脉动,以增进低、中转速域之动力。
![]()
就这样,直到 1992 年停产为止, RZX/R 135 大多是在配色上做改变,这算是 Yamaha 的强项吗?大叔不多做评论,只知道在 1989 光阳推出 NSR 150 后,追风再也无力追上前方那道龙卷风了….
这辆同样由车主老爹费心整理的追风,在料件的收集上比起王牌要容易许多,让我们来看看这辆经典的 RZX 135 追风吧。
同样采用方形小头罩设计的 RZX 135 ,透明风镜在视觉上的效果大于实际扰流,不像对手王牌那样将车名大剌剌的置于其上,追风的车头只有低调的“YAMAHA”logo。
![]()
在头罩旁有“Sport Production”字样。
![]()
大灯采用方形玻璃灯组,灯泡规格为 35W 卤素双芯灯泡。
![]()
大灯组为 XANADU 制。
![]()
仪表则维持八零年代日系双表风格,左为时速表、右为转速,油量指示与其他资讯则集中在中间。
![]()
钥匙孔则只有关、开与锁定功能。
![]()
在那个只有脚踩发动的年代,右手把总成一样只有油门座而已。
![]()
许多控制开关都集中在左手把上,相较于王牌的科技性,追风的开关就显得陈旧不少,最下方的拨杆是阻风门开关。
![]()
前方向灯位于头罩下方两侧。
![]()
头罩下方的设计没有王牌来的精致,但是前叉同样效法王牌采用外露式的土封设计。
![]()
打洞碟盘搭配单向单活塞卡钳,制动力道略输王牌。
![]()
双色前土除,加长的土除下端能抑制前轮带起的泥水。
![]()
18吋的五爪十幅旋风式轮圈,相当有特色。
![]()
RZX 135 的油箱盖简洁有力,可与后期的爱将通用,但是锁仁要稍稍修改。
![]()
与王牌的造型相较之下,追风的油箱线条较为平顺。
![]()
喇叭位于汽缸头前方,造型与位置真的较为简洁。
![]()
这颗引擎据说是由 RX125 扩缸后的空冷引擎加上 DT125 的六速变速箱而成,为了与对手平起平坐,排气量也设定在微妙的 133c.c.。
![]()
变速箱油交换量为 600c.c. 这位置可别认为是机油加入口喔。
![]()
同样具有下扰流罩的配置。
![]()
化油器为 MIKUNI 制,钢索阻风门的设定也与初代 1MH 的手拉阻风门不同,所以应该是引擎代号 3GS 的二代车款专属。可以看到在汽油滤心后的圆管吗,那就是 YEIS 旁通室的通道。
![]()
“Made In Japan”验明正身。
![]()
133.c.c的排气量可说是为了台湾地区而量身打造的。
![]()
油箱开关位于油箱侧边,利用旋转的方式来对化油器给油。旋钮下方则是汽油滤芯。
![]()
没有增加车重的启动马达,只有利用右脚踩发的启动杆。
![]()
脚踏也是维持前后一体式设计,采用铝合金铸造。
![]()
较为特别的是在前后脚踏中间有块突出的止档设计,这是避免让后座乘客的脚尖踩在排气管上。
![]()
左侧虽然没有排气管,但脚踏上同样具有止档设计。
![]()
闪亮亮的加速尾管。
![]()
后摇臂采用方形钢管设计,搭配鼓式煞车。
![]()
后轮同样采用18吋设定。
![]()
避震器并未像日规的 RZ 125 那样使用中置单枪,而是选择成本较低的双枪设计。
![]()
原厂就有的中柱设计。
![]()
坐垫同样采用一体式设计,但是利用泡棉削出高低差。
![]()
车侧饰盖上RZX 135。
![]()
左侧盖上的钥匙孔是控制椅垫开关。
![]()
拿起椅垫后,可以看到喷合油油壶。
![]()
在后座下方都有设计驻车扶手。
![]()
左侧更有安全帽扣环,让骑士下车时不用带颗“头”到处跑。
![]()
“追风”相当有意境的命名。
![]()
后尾灯组呈现梯形设计,方向灯也是融合在尾灯座左右,并未采用分离式设计。
![]()
大叔碎碎念
当年“王牌”与“追风”究竟谁比较快?
虽然杂志社有测试过HX 135 与 RZX 135的尾速,但是在 HX 135 SS 版本问世后再也没有正式一较高下,这答案始终在星期六的夜晚轮番考验著集结在大度路上的骑士与旁观的群众心中…..
这回有幸采访到当年的大度路双雄,真的要感谢车主老爹的协助,若是没有这些有心的玩家将这些经典车款搜集,我们只能在照片或是老杂志上回忆这些车款的身影,这也是编辑部制作经典车库的初衷,希望能透过本站留下更多历史的回忆。
![]()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对活跃于八零年代的王牌与追风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写照。
我是大叔,下次见
原文出处:[经典车库] 追着风的青春!YAMAHA RZX 135
资料授权“小老婆汽机车资讯网”
“Webike台湾”编辑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