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女性族群的快速成長,各家大廠除了推出性能掛帥的運動車款外,精巧可愛、主打日常實用性的女性用車也越來越豐富。而身為 PBGN 最後一塊拼圖的台鈴 eReady Fun,就是以女性玩家為主打所推出的車款。究竟台鈴在 eReady Fun的細節處理上有什麼過人之處來打入女性市場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
內容大綱
【只為女性車主著想的貼心設計】
既然是以女性為主打的車款,那當然由小老婆首席女試車手阿娟來體驗最適合囉!就讓阿娟帶我們看看 eReady Fun 有哪些女性友善的設計吧!
![]()
【雙前置物空間 & USB 充電座 】
有著同級車中唯一的雙邊置物空間!左右各一的設計,讓手機與其他物品能夠分別放置,再也不用通通擠在同個置物空間內。
![]()
同時因為置物深度的表現優異,放置水瓶等物品也不用擔心彈出來,在炎炎夏日中就能迅速補充水分!
![]()
現代人對於手機等電子產品已經是機不離身的狀態,因此在 eReady Fun 中加入 USB 充電系統,為騎士的手機與 3C 物品提供滿滿的電力。
![]()
沒有裝手機架也可以放在前方置物空間,eReady Fun 的雙前置物空間與其他 PBGN 成員相比,深度足夠不易讓手機跳車喔。
![]()
【超越同級的大面積舒適坐墊與最低座高】
eReady Fun 為了提供女性車主更舒適的乘坐體驗,經過編輯部實際測量並且與其他 PBGN 成員比較,乘坐面總長約為 68 公分,而 Gogoro S3 則是 65 公分,可說是同級車中長度數一數二的坐墊。
![]()
除了加長的坐墊外,考量到女性需求,特別將坐墊內部的泡綿密度微調,給予臀部更柔軟有彈性的回饋。
![]()
大面積坐墊讓前後乘客都能夠享有最舒適的乘坐感,特別是媽媽們接送小朋友時都能獲得最棒的體驗喔。
![]()
eReady Fun 在座高方面為 PBGN 成員最低,僅有 744mm,坐墊前緣也經過原廠修整變得更加纖細,讓騎士有更佳的著足性。
![]()
對於身型嬌小的騎士來說相當親切,以編輯部女孩阿娟為例,身高 153 公分的情況下能夠雙腳平貼地面。
![]()
【柔順的加速體感】
eReady Fun 在加速過程中沒有一般電動車那種有如被踢一腳的劇烈力道,反而有種類似 CVT 那樣平穩的將速度提升,這樣的加速體感對於女性族群來說十分友善。不過原廠如何在不影響動力輸出的情況下調校出較為柔和的加速力道呢?
魔鬼藏在細節裡!eReady Fun 的輪圈與 Suzuki 旗下眾多車款有著一樣的設計,小至GXS-R150,大至當家超跑 GSX-R1000 都在輪圈中加入橡膠緩衝墊,藉此延緩瞬間大扭力對於齒盤、鍊條的傷害,同時讓動力有著更為柔順的傳達。
![]()
有圖有真相!Suzuki 的性能王牌 GSX-R1000 也有相同的設計。
![]()
eReady Fun 在懸吊的設定上非常出色,預想到都會地區多為狹窄巷弄,時常會有迴車狀況,前叉的預載優化讓 eReady Fun 在小半徑迴轉時不會有瞬間軟腳的狀況發生,同時在路過坑坑疤疤的路面(這是台灣街道你知道的)時並不會有過於剛硬的回饋,反而帶有點彈性,讓騎士不會因為長時間騎乘而造成腰痠背痛的狀況發生。
這樣優異的懸吊表現得歸功於有著三十年經驗的 Suzuki 日籍試車手親自測試與調校,雖然 eReady Fun 是由台鈴自主研發,但身為台灣 Suzuki 總代理,日本 Suzuki 母廠也提供了寶貴的意見與支援,所以 eReady Fun 還是有些許日本血統喔。
![]()
【單手操作,簡單便利】
為了增加使用便利性,eReady Fun 採用智慧鑰匙卡的設計,透過專屬 APP 與車輛連動,往後只需要拿出手機即可解鎖車輛或是打開坐墊,省去繁瑣的操作過程。
![]()
只要事先完成車輛連線設定,日後啟動車輛都不需要拿出鑰匙卡解鎖,手機藍牙感應距離在無遮蔽的狀況下,最多可高達五米之遠,相當方便。詳細的操作方式會在後文說明。
![]()
【大容量置物空間】
eReady Fun 在置物空間的表現可圈可點,可以放入日常通勤所需的包包以及個人物品,同時在停車後也能將安全帽放入,不用擔心帽子在外受到日曬雨淋的問題哦!
![]()
![]()
實際測試後發現除了四分之三的帽款,大尺寸全罩式安全帽也能輕鬆放入,不用擔心帽子款式的差異會放不進去哦!
![]()
【貼心倒車功能】
在市區停車,往往會遇到機車擠在一起的狀況,eReady Fun 設置了倒車的功能,從此像阿娟這樣嬌小的騎士都能輕鬆退出。
![]()
按下左車把前方的倒車鈕,車輛就會緩緩向後行駛,對於那些嬌小的女性車主,再也不需要大費周章將車輛牽出來。
![]()
【省力駐車架】
eReady Fun 考量到女性騎士在立中柱時較吃力,因此透過結構與重心方面的調整,讓騎士在立中柱時更加輕鬆。
![]()
【舒適置腳空間】
eReady Fun 在腳踏空間上相當充裕,讓騎士能夠以最舒適的姿勢來通勤。
![]()
若是偶爾有搬運大型物件的需求,eReady Fun 的腳踏空間也能夠容納登機箱大小的物品。
![]()
車輛細節與外觀
eReady Fun 與現行 PBGN 成員的線條大相徑庭,也走出自己的風格。雖然帶有相同的圓潤風格,仔細端倪後會發現兩者之間的設計語彙截然不同。頭燈的部分,有別於 PBGN 其他成員,eReady Fun 的頭燈十分圓潤,看起來炯炯有神。加上前方平整的前斜板,有如怪獸電力公司的大眼仔般可愛,台鈴還不忘在頭燈周圍鑲上飾板增添質感。
![]()
雖然都是在 PBGN 的相同框架下,eReady Fun 在側邊整流罩上多了肌理線條,讓車側多了些層次感。
![]()
圓潤的頭燈內其實是由上下兩顆 LED 燈組並搭配魚眼組成,周圍則是由 LED 日行燈包圍而成,配置方式十分特別。方向燈則是跟 Gogoro 一樣置於兩側,採用簡潔有力的鑲嵌設計。
![]()
![]()
尾燈的部分就較為剛硬,以幾何呈現的造型相當俐落,煞車燈則是以兩段式亮度來呈現。
![]()
燻黑風鏡讓 eReady Fun 增添許多運動元素,而在燻黑風鏡後方的 eReady 字樣讓整體更具質感。同時台鈴考慮到龍頭轉向時風鏡與放在前斜板上緣的物品有衝突的疑慮,因此將風鏡角度微調,足見設計巧思。
![]()
儀表的設計也是自成一格,簡約的配置中顯示電量、時速以及哩程。儀表周圍燈號與 PBGN 的其他成員一致,不過在開機畫面以及燈號上特別設計了「TL」字樣來做出鑑別度。而類似閃電狀的 TL 燈號則是與手機連線的指示燈,詳細操作方式會在後段說明。
![]()
右車把的配置與 PBGN 成員相似,不過由於 eReady Fun 沒有配置所謂的「方格旗」運動模式,因此改為坐墊開關。稍嫌可惜的是沒有雙閃警示燈的設計,少了一個在道路上與其他車輛溝通的媒介。
![]()
懸吊部分前方採用 31mm 正叉,後方則是雙槍五段可調後避震,可依照個人騎乘需求進行調整,在都會區行駛已十分足夠。
![]()
制動部分前方為單向雙活塞卡鉗搭配 220mm 固定式碟盤,後方則是單活塞卡鉗搭配 180mm 碟盤。結合 CBS 連動煞車,平均分配煞車力道,遇到緊急狀況時也能平穩煞停。
![]()
動力元件採用 G2 水冷永磁同步馬達,6.2Kw 的動力輸出較為緩和,對於不熟悉電車動力輸出的族群較容易上手,也突顯其產品定位。
![]()
更智慧的開機方式 手機 APP 測試
eReady Fun 在車輛控制上與 Gogoro 操作方式相似,下載專屬 APP 後輸入個人帳號密碼即可開始操作。在操作前確認確實與車輛連動,長按 Smart 鍵直至儀表上方的 TL Logo 閃爍後即可完成配對。
![]()
完成配對以後將會進入到主畫面,內容主要為用戶名稱、車輛名稱、所在地點以及剩餘電量,騎士也可透過下方按鍵來啓閉車輛及坐墊。
![]()
點選所在地點後會切換到地圖畫面,車主可透過旁邊選項來找尋附近的換電站、維修據點以及服務中心。
![]()
同時還可透過個人設定改變車輛設定,例如車輛的電能回充也是在這邊調整。經測試後發現等級一回充效率最低,但是鬆開油門後的頓挫感最輕,以此類推。
![]()
燈型測試
按照慣例,當然要幫 eReady Fun 進行夜間照明的實際測試。 eReady Fun 的近燈光型呈現倒三角形,照明範圍略比車道廣闊。而最大亮度約在五公尺,在十五公尺後有著明顯地明暗分隔線。
![]()
遠燈方面最大亮度則落在十公尺左右,光源十分集中,且亮度高達 280 lux。
![]()
【結語】
台鈴在 2019 年底宣布要加入電動車的戰場,不到一年立刻發表成品,看得出台鈴渴求擠身電車大廠之列的野心。雖然上市時間極短,但在車輛設計細節並不會有急就章的感覺,反而像是集多年造車工藝應用在 eReady Fun 身上。
若要以一個形容詞來描述 eReady Fun 的話,我覺得就是「務實」! 身為 PBGN 最晚加入的成員,台鈴很了解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該以什麼定位來進場,以實測結果來看確實十分稱職。
實際上路發現,eReady Fun 雖然沒有特別在動力上著墨,不過 6.2Kw 的動力在都會使用已相當足夠,加上整體的搭配都恰如其分,配備貼心、動力合宜,連 CBS 連動煞車的手感都沒有其他 PBGN 車款來的突兀。
![]()
全車沒有過於花俏的電子配備,以貼近使用者為主要訴求;有著日式的細膩以及對操控的堅持。在各項細節上精心調校,只為給消費者最舒適的騎乘體驗,以「人」為出發點,真的可以感受到車上各個細節都足具巧思,相信選擇 eReady Fun 作為代步工具,會有截然不同的通勤體驗!
![]()
原文出處:台鈴 eReady Fun 深度測試!又低又長又好騎,滿滿日式細膩
資料授權「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