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amaha 自 2016 年首度發表 以來,搶眼外型加上無窮的改裝潛能,深受廣大車迷的喜愛,並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運動速克達。現在經過 5 年的醞釀,終於迎來首度的大改款,以 Force 2.0 之名重新出發。
究竟這款人氣街跑從裡到外翻新之後,是否能超越前作呢?因此本次編輯部就以新舊款 Force 短兵相接進行比較,結果如何就來看看我們的深度測試吧!
內容大綱
【動力測試】
想要了解新款 VVA 引擎在 Force 2.0 上是否有過人的優勢,最簡單的方法當然就是把兩台車直接推上馬力機來驗證囉!
![]()
從 Force 2.0 的馬力圖來看,最大馬力約在 8,000 轉左右,而動力曲線則是 Yamaha 一貫的線性風格,從 4,000 轉開始平穩輸出至峰值,馬力重量比大約是 11kg:1hp。
![]()
接著看看初代 Force 推上馬力機的表現,雖然與 Force 2.0 一樣動力從 4,000 轉開始湧現。不過在中速域快速攀升,12.1 匹的最大馬力也在約 7,250 轉時提早達到。
![]()
將兩代的馬力圖放在一起比對就一目瞭然,初代 Force 在 5,500 轉時就達到 12.8 Nm 的最大扭力,整體的動力輸出都明顯優於 Force 2.0。不過 Force 2.0 2的引擎擁有更高的轉速,延伸性更好,到斷油前還能維持最大動力的七成。
![]()
【0-800m 加速測試】
除了馬力機上的數值之外,當然少不了實地加速測驗,就來看看新舊款 Force 在 0-800 公尺的加速表現吧!
在測試之前將兩車設定成原廠建議值,而新舊兩款 Force 的前後胎壓都是 25psi,因此分別對新舊款 Force 進行打氣以達到標準值。
![]()
接著是車手過磅!本次測試由我秉軒與大魔王來進行,穿上裝備的重量為 88.2 公斤,而大魔王則是 92.6 公斤,兩車手之間的差距在 4.4 公斤。
![]()
車手體重的差距就由壓艙物來補足。
![]()
加速測試同樣由 QSTARZ 6000S 作為紀錄,車手也會交換車輛及起跑位置以示公平,並且取最佳成績為實測結果。
![]()
加速初期,Force 2.0 的離合器約莫在 3,000 轉時接合,反應相當靈敏、輕快。反觀初代 Force 則是直到 4、5000 轉時才接合,起步加速反應上比 Force 2.0 稍慢一些。不過到 120 公尺時,初代 Force 憑藉持續高轉的強勁加速力道超過 Force 2.0。
![]()
到中段時,兩車大約相距七個車身。此時 VVA 可變揚程的優勢在高轉速後出現,讓 Force 2.0 開始擁有更好的加速性,不過此時已經接近加速測試末段,無法有效將差距縮短。
![]()
交換路線騎乘,初代 Force 到末段同樣維持著大約 0.5 秒的領先優勢。
![]()
從以下的成績來看,Force 2.0 僅在初段加速時展現優勢,隨即被初代 Force 給追過。當然,Force 2.0 的使用里程才 200 公里,尚未進行磨合,因此推測在磨合後成績會再好一些,不過想要獲得更有感加速體驗,升級傳動相信是必要的手段。
![]()
不過需要補充一點,初代 Force 的原廠傳動設定從起步開始就在 7,500~8,000 轉之間運作,而 Force 2.0 則是在 6,000 轉左右,隨著車速慢慢上升,兩者有相當大的區別,Force 2.0 要直到表速超過 100 公里才會突破 8000 轉,想必是為了油耗表現做的妥協。從能源局頒布的車輛耗能數據來看,Force 2.0 無論在市區或是平均油耗來講,每公升都比初代 Force 多跑 8 公里以上,油耗數據比初代 Force 來得漂亮許多。
![]()
【24 公尺繞錐】
Force 2.0 最讓車迷捶心肝的,大概就是懸吊設計由原本的中置單槍改為雙槍避震形式,究竟這部分對於操控反應造成多大影響呢?來看看 24 公尺的繞錐測試吧!
首先出發的車款為初代 Force,快速攀升的轉速讓車輛在低轉接合時更需謹慎控制,長軸距加上後懸吊過於硬朗的設定,讓車身在快速切換方向上不夠靈活,最終以 6.045 的成績完成繞錐測試。
![]()
接著是 Force 2.0,減少 65mm 的軸距讓車身反應大幅提升。加上靈敏的油門反應,Force 2.0 在低速繞錐時展現相當輕快的車身動態,也做出 5.762 的優異成績。
![]()
由於兩台車都採用 MAXXIS R1N 運動胎,因此在輪胎性能方面差距並沒有太大落差。不過大幅縮短的軸距的確賜予 Force 2.0 更加輕快且活潑的特性,這點也反應在最終成績上。根據測試者大魔王的說法,雖然 Force 2.0 的成績可圈可點,不過感覺前叉偏軟,反而是雙槍後避震表現不錯,如果想要提升操駕性能,建議能從前叉著手。
![]()
值得一提的是 Force 2.0 懸吊所採用的零件代號為 BFV,就是勁戰六代後來改用的版本。如果喜歡比較硬一點的回饋,建議可以使用代號為 B8R 的前期版本懸吊哦!
![]()
【40km/h-0 煞停測試】
新舊 Force 在輔助系統上最大的差異還有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不過由於安全性的問題,因此決定將測驗項目從原本的時速 60 公里改為 40 公里。
首先出發為 Force 2.0,得益於 ABS 系統的準確介入,大魔王在全力煞停過程中相當穩定且平順。
![]()
接著換使用後輪煞停,同樣因為 ABS 的關係,就算大魔王單手扣住後煞也十分安心。
![]()
不過少了 ABS 的輔助,要急煞可就不是那麼輕鬆寫意。在前輪鎖死的情況下,可以明顯看到後輪已經有浮舉的現象,如果速度再快一點危險性也會連帶提升。
![]()
講到 ABS 的有無在後輪更為明顯。初代 Force 在 40 公里全力煞停時,鎖死的後輪留下長長的煞車痕跡,煞停距離也明顯增加,只能說行車輔助對於安全性不可小覷。
![]()
從 QSTARZ 的軌跡紀錄來看,Force 2.0 在前後煞停成績都明顯優於初代 Force,撇開煞車成績不談,ABS 的輔助在安全性上就大大加分,畢竟在開放道路上多一分安全就是多一分保障。
![]()
![]()
【TCS 循跡系統】
為了驗證搭載 TCS 系統的 Force 2.0 在安全性上的絕對優勢,我們選擇在充滿碎石的路段表現。首先出發的 Force 2.0 在碎石路上大轉油門的瞬間,立即偵測到前後輪速的差異並介入,綿密且平順的作動讓車輛依舊能在碎石路上平穩前進。
![]()
接著是沒有配備 TCS 循跡系統的初代 Force,在大力轉下油門的瞬間只見後輪持續打滑,造成車輛後段呈現左右漂移的狀況發生。
![]()
TCS 系統有無的穩定性從兩台車走過的路線高下立判,Force 2.0 在起步偵測到打滑後 TCS 系統立刻介入,讓車輛平穩前進。與初代 Force 扭曲的動態形成相當大的對比。當然,使用碎石路是模擬下雨的水泥地或是標線等低摩擦力的路面,讓車友了解 TCS 循跡系統在安全上的重要性。
![]()
兩段測試用影片來看會更加清楚。
【山道動態】
結束動態測試,就來山道實際體驗操駕感受吧!初代 Force 得益於高轉速的持續輸出加上中置懸吊的穩定性,在處理高速彎時相當紮實,讓騎士感到信心十足。
![]()
而 Force 2.0 雖然在改為雙槍避震以及縮短軸距後犧牲點穩定性,處理高速彎時較為謹慎。動力帶集中在高轉速的狀態下需要早一點開油,以補足動力上的小缺陷。
![]()
不過縮短 65mm 的軸距大幅增加 Force 2.0 的迴旋性,面對連續的低速彎道顯得游刃有餘。不僅如此,在擁擠的都會要穿梭在車陣中或是窄巷迴轉都十分受用。
![]()
【騎士四視圖】
Force 2.0 雖然取消了前踏板的設計,讓置腳空間較為侷促。不過採用較平整的座墊設計,讓騎士不再受到分離式座墊的限制,得以用更舒適的騎士三角來駕馭車輛,減輕不少身形高大的騎士負擔。不過修改過後的坐墊也讓座高小漲至 815mm,讓身高 173cm、跨長約 74cm 的騎士需要踮腳才能雙腳著地。如果覺得壓力太大的騎士,這部分可以考慮更換原廠精品的 795mm 低座高椅墊來獲得改善。
![]()
【雙載比對】
從後座的高度比對,阿娟在初代 Force 上下車時略顯吃力,原因在於初代 Force 的雙層式座墊設計,不過厚實的座墊在長途行駛下也增添些許舒適度。反觀 Force 2.0,平整的座墊設計讓阿娟在上下車時流暢許多,不過較薄的座墊厚度在長途騎行下會增加些許乘客的負擔。
![]()
【大燈測試】
Force 2.0 在車頭方面,導入了酷似自家重機 Tracer900 的頭燈造型,究竟新款 Force 是否有不同之處呢?就來看看頭燈的比較吧!
![]()
【近燈】
兩台車都採用鹵素燈泡作為照明光源,不過可以發現 Force 2.0 在光形方面更為集中,最大亮度落在車前 5 公尺左右。
![]()
【遠燈】
接著在遠燈方面,兩台車的數值都十分相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Force 2.0 在 25 公尺以後的亮度明顯降低,減少所謂「打鳥」的狀況發生,對於其他用路人更友善。
![]()
【傳動拆解】
想知道這次 Force 2.0 在傳動方面下了什麼苦心,未來又有什麼地方可以改裝,就繼續看下去吧!
![]()
首先看到引擎室的配置,有別於初代 Force,Force 2.0 將原先藏在車頭的 ECU 移置車身後方,整體也更接近勁戰六代的配置方式。
![]()
ECU 為 Denso 製品,上面也有 Force 2.0 的代號「BFV」。
![]()
電瓶型號為 GT7B-BS。
![]()
節流閥內徑為 29.57mm。
![]()
噴嘴則是六孔的形式。
![]()
拆解過程中發現相當有趣的事情,以圖中的汽缸頭為例,Force 2.0 在零件上大量使用代號為「B8R」的六代勁戰零件,而不是 Force 車系使用的「1DK」。與其說它是 Force 的改款車型,但血緣上面卻更接近勁戰車系。因此未來如果想要針對排氣量進行升級,六代勁戰的改裝套件是可以沿用的。
![]()
接下來為了方便讀者比較,我們就將新舊款 Force 的零件數據整理成表格,讓大家一目瞭然吧!
【結語】
或許有些車友認為本次 Force 2.0 的改款不盡滿意,不僅在動力方面相形見絀,連車迷敲碗許久的燈組也沒有一併升級。加速表現是原廠搭配 Bluecore 引擎的調整方式,以節能為主的特性,想要還原的車迷透僅需透過傳動升級即可達到相同的加速樂趣。至於配備方面,原廠不僅留給車迷相當彈性的改裝空間,更將時下主流的電控輔助一次到位,以升級消費者的安全為出發點才是改款的主要考量才是。
![]()
原文出處:YAMAHA FORCE 2.0 深度測試!電控補足的超人氣街跑
資料授權「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