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音速的野望!KAWASAKI 500SS MACH III,為速度而生的二行程猛獸

作為日本車廠首款獲得「世界最快」稱號的KAWASAKI「500SS MACHIII」,無疑是打開 KAWASAKI 進軍廣闊美國市場的關鍵引爆點。這台充滿速度野心的作品,不僅讓KAWASAKI一舉躍上國際舞台,也成為品牌日後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開拓美國市場的新車開發

在摩托車領域中「速度」向來是最具象徵性的價值標準,也是各大車廠積極追求的目標。1960年代前,以TRIUMPH為首的英國車廠主導全球極速競賽,其中TRIUMPH於1956年在BONNEVILLE鹽灘創下時速214英里(約344km/h)紀錄,其後繼車款BONNEVILLE T120更成為速度的代名詞。

不僅在歐洲,高速摩托車在北美市場同樣備受推崇。看準北美龐大的市場潛力,日本車廠也也紛紛傾注心血開發具備極速性能的「速度機器」。雖然如今已有多款日系車榮登世界最快寶座,但對1960年代對於運動摩托車款仍處起步階段的日本車廠而言,「世界最快」曾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戰後,KAWASAKI 川崎重工業的明石工廠從廢墟中復興重建,初期主要生產打字機等產品,並逐步轉向製造摩托車。從一開始安裝在自行車上的引擎,到後來將業務範圍擴展到小型摩托車製造,KAWASAKI的摩托車業務也逐漸站穩腳步。

鎖定美國作為重要成長市場的KAWASAKI,1966年推出一款搭載空冷二行程並列雙缸247cc引擎的「A1 SAMURAI」作為拓展美國市場的戰略車款。作為KAWASAKI首款運動車,A1 SAMURAI 極速達165km/h;翌年更推出擴缸至338cc、極速175km/h的「A7 AVENGER」以進一步擴張銷售網絡,奠定KAWASAKI北美布局的起點。。

三缸與雙缸「動力系統的取捨」

當時的美國市場以HARLEY SPORTSTER與TRIUMPH BONNEVILLE等大排量四行程車款被視為速度象徵,然而,KAWASAKI負責美國市場的人員發現,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更熱衷於直線加速的表現,強調「速度」的加速性能更是要求。因此為開拓美國市場,以「世界最快」為目標的全新車型開發計畫就此啟動。

新車引擎設計曾在二行程三缸與雙缸之間權衡,最終選擇代號「N100」的三缸方案進行開發(雙缸代號為「N110」)。要實現極速與直線加速雙重目標,關鍵在於必須提升轉速域範圍。然而,隨轉速上升,活塞運動所帶來的機械耗損也會隨之增加。三缸方案可在較低轉速即可爆發出最大動力,因此就成為勝出的主因。不過,三缸設計也面臨中央汽缸冷卻效率不佳的技術挑戰,為此 KAWASAKI 甚至動用風洞實驗,探索冷卻中央汽缸的可能性。此外,二行程引擎容易積碳,導致啓動系統壽命縮短,KAWASAKI遂決定採用CDI點火系統,還搭配了抗積碳效果更佳的沿面放電火星塞,不僅提升了整體耐用度與維護性。

經過反覆測試驗證,這具空冷二行程並列三缸498cc引擎終於完成,可爆發出60PS/7500rpm最大馬力與5.8kgm/7000rpm最大扭力,而搭載該引擎的「500SS MACHIII」也就此誕生。

 

拍攝用車輛配備了當時定番的改裝件一即一字把,強化了低趴、運動風格的印象。

排氣管採右二、左一的佈局,使左側看過去視覺更顯簡潔,同時展現油箱、座墊與側蓋的均衡比例。

這具空冷二行程並列三缸引擎,雖僅498cc排氣量卻能輸出60PS/7500rpm最大馬力、5.8kgm/7000rpm最大扭力。

曲軸箱分為上下兩部分,Crankpin 曲軸銷使用鉻鉬鋼表面硬化處理,曲軸臂與軸頸部則採用鉻鉬鋼製成,並由六個軸承支撐。

從汽缸延伸突出的三根排氣管。汽缸採用鋁合金材質並配有鑄鐵襯套,透過化學結合密封,散熱效率提升,並設有五個掃氣口(Scavenging)。

 

首度奪得「世界最快」稱號的日本製摩托車

本次拍攝的車輛為初期型號,特徵是裝配俗稱「エグリタンク 」膝蓋凹槽油箱。500SS MACHIII的車架參考了Norton Manx的Featherbed車架,採用鋼製雙搖籃結構,這也成為日後 Z1 等車款的車架設計基礎。

俗稱「エグリタンク」油箱,僅見於初期型號,自1971年H1A便更改了設計。

即便安裝低位一字把,上半身也不會過度前傾。腳踏位置自然,整體呈現放鬆的騎姿。

身高171cm、體重65kg的騎士跨坐狀態。雙腳著地時腳跟會略微懸空,但尚不至於產生不安感。

簡約設計的頭燈與方向燈,可說是該時代摩托車的標準配置。

有著相同直徑的雙圓錶—速度錶與轉速錶。轉速錶紅線區始於8500rpm,並內置指示燈。

鋁原色開關盒裝配有喇叭、方向燈與大燈等切換開關。

右側開關盒僅設置阻風門拉桿。如今看來充滿古典味的手把,在當時屬於標配。

平坦設計的座墊採用滾邊工藝,末端印有「KAWASAKI」標誌。

配備極具時代感的鍍鉻鋼製擋泥板,上方裝有特色尾燈組。

 

懸吊部分採用34mm正立式前叉,在當時堪稱先進的配置;後懸吊則搭配鋼製搖臂與預載可調式雙槍避震器。此外,還配備了轉向阻尼器和雙前鼓式煞車,這在當時堪稱頂尖配置。此外,上三角台中央設有阻力調整旋鈕,可針對崎嶇不良路況強化穩定性。當時摩托車輪胎尚無法達到200km/h的極速,實際上曾發生高速行駛爆胎等事故。為配合SS500 MACHIII 的極速需求,Dunlop 特別開發了採用尼龍層取代傳統人造絲層的「K77」特殊專用胎。

左側蓋鑲有「MACHIII 500」標徽。「MACHIII」意旨「馬赫/音速/快速三缸」。

右側蓋後方設置機油加注口,並標示「ELECTRIC IGNITION」字樣,表示 CDI 點火裝置。

右側雙出排氣管。噴湧而出的白煙,可說是MACHIII的經典象徵。

前輪配備34mm Telescopic Fork/伸縮式前叉,煞車採用2-Leading Shoe/雙蹄片式鼓煞系統。

左側單出排氣管。鋼製搖臂搭配預載可調式雙槍後避震。

後煞車為Leading-Trailing 蹄式設計,特別的是設有散熱孔洞。

 

「500SS MACHIII」極速達到了 200km/h、零四加速(零至四分之一英里)僅需 12.4秒,成功超越當時最速車款NORTON Commando(極速200km/h、零四加速為12.8秒),實至名歸地獲得「世界最快」稱號。然而,同年HONDA 亦推出性能與 500SS MACHIII 相當的「Dream CB750FOUR」同樣(極速200km/h、零四加速為12.4秒),因採用更先進的油壓式前碟煞等配置,在整體性能表現上略勝一籌,也一舉奪下「世界最快」的寶座。

儘管CB750FOUR在綜合性能上奪得更多讚譽,但 KAWASAKI 相關人員在後來的訪談中曾坦言:「真正打開美國市場的是MACH馬赫。不僅如此,其影響力甚至延伸至歐洲市場,甚至MACHIII 的獲利更成為日後Z1的開發資金」,看來若當初沒有500SS MACHIII,或許可能沒有今日的KAWASAKI。

 

讓「KAWASAKI」名號響徹世界的「500SS MACHIII」,已成為摩托車史上留名的傳奇車款。

500SS MACHIII主要規格(1969)

・全長×全寬×全高:2095×840×1080mm
・軸距:1400mm
・車重:174kg
・引擎:空冷二行程並列三缸498cc
・最大馬力:60PS/7500rpm
・最大扭力:5.85kgm/7000rpm
・變速系統:往復式5檔
・油箱容量:15L
・煞車:前=機械式ダブルリーディング/2-Leading Shoe(鼓煞)、後=機械式リーディングトレーリング/Mechanical Leading-Trailing(鼓煞)
・輪胎:前=3.25-19、後=4.00-18
・售價:29.8萬日圓(當時價格)

拍攝協助:Bike王 つくば筑波絕版車館

收藏各類絕版車的展示中心。備有多種配色現車,必能找到您鍾情的款式。

地址:茨城県つくばみらい市小絹120
電話:0297-21-8190
營業時間:10:00~19:00
公休日:每週四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
フォローしよう

最新情報をお届けしま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