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騎車的確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情,但是在公道上騎乘會因為種種的外力因素,讓自己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下,對騎士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而現有的法規裡,僅強制騎士須配戴安全帽,並無強制要求其他人身安全部品的配戴,打從學會騎機車這件事以來,我也只是遵從法規的規定,配戴了最基本了半罩式安全帽。
不過我從來沒有想過,除了安全帽的人身部品之外,手套會成為日後騎車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品,而這一切的原因看似有些可笑,但實際上是讓我更加謹慎思考的一部分。
![]()
騎車是代步通勤的最佳辦法,然而隨著騎車上路的時間越來越長,心中也漸漸明白,機車是一項具有高風險的交通工具之一,同時也接收到許多機車騎士發生意外的新聞,而當年配戴的半罩式安全帽,慢慢升級到露臉式和全罩式,投資在安全帽上的金額也越來越高,也因為這樣而招惹長輩、同學,或是朋友異樣的眼光,甚至有同學認為「在路上慢慢騎就好,為什麼要買這種帽子?」但是我心裡明白,全罩安全帽能降低更多傷害,不過對於手套的升級與選購,卻是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
![]()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僅有一次因個人判斷失誤而導致身體遭受些許的皮肉傷,不過真正開始讓我害怕的,反倒是打工時被瓷盤子劃傷的左手虎口,雖然這和騎車所造成的意外一點也沒有關係,但是也讓我真正體會到手受傷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因為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何時會發生意外,既然都知道騎車的風險,那何不找雙手套來保護,減少意外發生時所造成的傷害呢?
▲這一劃讓我縫了三針,也讓我開始思考,騎車時到底該怎麼降低手部的傷害
從左手虎口傷痕誕生的那一刻起,除了車程五分鐘內的距離外,手套幾乎就像是我的貼身衣物般,長駐在我的雙手上,然而每一雙手套都有不同的取向與保護性,如何挑選到一雙合適的手套?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追求優異的防護能力?通風能力?還是在寒冬中溫暖你的手,或者是抵擋雨水的浸潤呢?下圖中的手套,由左至右分別是 RST Tractech Evo R、Racer HAILWOOD、Racer RCR LIGHT SHORT,這些手套能成為暫時解決雙手防護性的方案,至於為什麼是暫時?稍後再向各位說明。
![]()
Racer RCR LIGHT SHORT
以台灣目前的季節來看,非常適合選購一雙保暖與防水功能兼具的手套,下圖的 Racer RCR LIGHT SHORT 在這三雙手套中提供相當優異的保暖能力,因為它大量運用了一種名為 Neoprene 的布料,而這種布料被廣泛應用在潛水衣上,具有柔軟與保暖的特性,同時再加上 Polymax 防水透氣內裡,即使是雙手畏寒的我,幾乎難以感受到冬季寒風的侵襲。
![]()
有人常說,這種保暖手套戴起來會阻礙操作油門與煞車的細膩度,而在剛才提到的三雙手套中,Racer RCR LIGHT SHORT 確實也有這樣的問題,為了提供更好的保暖性,手套就是鬆鬆軟軟的一包,但是比起過往戴過的 Alpinestars 防水保暖手套,不僅穿戴的方便性大勝,就連抓握油門的手感也是更能讓我接受的。
![]()
Racer RCR LIGHT SHORT 穿戴的方式很簡單,只要手掌一塞再把魔鬼沾黏上即可,它既沒有拉鍊,也沒有其他繁複的穿戴方式,只不過對於過往習慣配戴長手套的我來說,要把外套完整地塞進手套內,就成了騎車前的例行工作之一,而袖口的魔鬼沾設計與其他品牌相較之下略有不同,鈎狀結構採用較短,外型與香菇神似的配置,與左側腕帶的環狀結構搭配之下,這樣的設計能降低魔鬼沾損耗,撕開時的聲響較小,手感阻力也不大。
![]()
除了運用 Neoprene 布料與 Polymax 防水透氣內裡外,手掌部分運用了山羊皮革,同時也在頻繁與握把接觸的部位,以密集排列的小凸點來提供止滑能力,而掌心靠近舟狀骨的位置配有軟式緩衝材質,雖然不像高階競賽手套那般具有更高階的防護力,但也能在意外當下減低傷害,拳眼處則是採用軟式的 PU 護具,同時也是一雙通過 CE 認證的手套。
![]()
![]()
有些讀者一定會好奇,為什麼這雙 Racer RCR LIGHT SHORT 會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取名? Short 我想就不用多作解釋,那至於 Light 呢? 答案就是具備了照明能力,在左手拇指第三個指節處配有一顆 LED,只要按壓圓形按鈕,就能切換恆亮、閃爍的方式,在夜晚環境下提供照明能力,如此一來就不用摸黑的在車廂內找東西,也不用掏出手電筒或手機,可說是相當直覺與快速,至於電力來源是透過兩顆 CR2032 鈕扣電池。
![]()
![]()
內容大綱
Racer HAILWOOD
有別於車友間常追求的 Alpinestars 或 Dainese,來自法國的 Racer 品牌似乎就沒有獲得太高關注,HAILWOOD 在分類上同樣屬於防水保暖抗寒手套,而且也是我最喜愛的長手套款式,至於為什麼三雙手套中,有兩雙防水保暖抗寒手套讓我選擇了 Racer 品牌呢?因為 Racer 成立於 1927 年,而品牌初期的主力是以設計、開發滑雪手套與護具,雖然與機車手套的性質有些不同,但防護的大方向並不會相差太遠,保暖更可說是 Racer 手套開發的核心價值,因此能給我產生足夠的信賴。
![]()
同樣都是防水保暖抗寒手套,不過從外型上來看,HAILWOOD 就沒有 RCR LIGHT SHORT 那般福相,那麼究竟該如何讓它提供保暖能力呢?採用 Thermofit Control 保溫內襯似乎就是個解決之道,從肉眼看上去與鋁箔有些類似,熱的傳遞可分為三種,分別是熱傳、熱對流與熱輻射,即使是車輛處於靜止的狀態下,騎士的雙手仍會慢慢散發出熱,更別提騎乘時手部撞風,熱能的散失可說是更為迅速,Thermofit Control 就是將熱能保留在手套內,減緩熱能散失的速度,雖然這樣薄博一層的保暖能力不及 Neoprene 布料,但是對於油門、煞車與離合器的操作手感更為優異。
![]()
降低溫度的方式有很多種,氣候也是一項關鍵因素,而最常見的就是台灣多雨氣候,HAILWOOD 使用了名為 Out Dry 的防水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先穿戴一層手扒雞手套,再鋪上其他皮革材質,不過這樣的防水技術並不是絕對,隨著水分吸收的越來越多會逐漸呈現飽和狀態,雨水就會慢慢的滲出 Out Dry 防水層。
防水保暖手套最大的難題既不是保暖,也不是防水,而是如何在防水與透氣間取得平衡,既要擋住水分入侵手套,又要同時讓手套內部的水氣向外散出,以維持騎士手部乾燥之下,就成為了一道難題。
![]()
談了防水與保暖機能後,HAILWOOD 在其他功能性也是面面俱到,掌心磨耗較高的部分也另外縫上皮革,不僅能提升對握把抓握的止滑性,更能讓手套的耐用性提升。
![]()
HAILWOOD 在拳眼護具採用一種名為 Ergoflex 的高惰性材質,用手指按壓可輕易感受到其具有相當彈性,在日常生活使用下可產生足夠的緩衝。
![]()
與 RCR LIGHT SHORT 相較之下,穿戴 HAILWOOD 的步驟就會顯得有些繁複,原因在於多了一條腕帶,但也能降低事故時手套脫離的機率,而兩處魔鬼沾的設計如同 RCR LIGHT SHORT,香菇外型的鈎狀結構與環狀結構搭配,同樣具有低磨耗、噪音小的優點。
![]()
![]()
Racer RCR LIGHT SHORT 與 Racer HAILWOOD 的差異性?
這兩雙手套雖然同樣具備防水保暖抗寒的功能,不過在等級上與使用感受卻有著相當大差異,以下我會針對保暖和操作手感這兩大項,以 1~10 的等級替兩雙手套評分,而防水能力這部分,由於購入 RCR LIGHT SHORT 後,幾乎是沒有遇到大雨等級的氣候,有待日後再替各位補充。
RCR LIGHT SHORT 雖然運用了 Neoprene 潛水布料,不過為了獲得更佳的保暖效果,手套本體也做得更為厚實,在操作油門、煞車、離合器的手感會較為模糊,而 HAILWOOD 則是以 Thermofit Control 保溫內襯來減緩手部溫度流失,如此一來能減少手套的厚度,提升抓握手感,只是保暖效果就沒有 RCR LIGHT SHORT 來得優異,由此可見保暖效果與操作手感成對比,就如同先前提到防水與透氣間的平衡性,那麼之前所配戴的 Alpinestars 防水保暖抗寒手套能獲得幾分? 我想它最終在保暖性能獲得 8 分,但操作手感僅能拿到 3 分。
![]()
※由於無法獲得條件相同的測試環境,防護性的差異就不進行比較
RST TRACTECH EVO R
看完兩雙偏向日常生活的 Racer 手套後,要來看看離現實較為遙遠的競賽手套,RST 是一間位於英國的人身部品製造商,對著名的曼島 TT 與 BSB 賽事有著巨大貢獻,而在這樣的高強度比賽環境下,在防護性方面自然不容馬虎,特別是將騎車視為職業的賽車手,雖然以編輯的立場來看,試車的嚴苛性遠遠不及賽事,但要是能在意外時減低傷害,多花一點錢投資在競賽手套上可說是相當值得。
TRACTECH EVO R 在主要材料上運用了兩層袋鼠皮,與牛皮手套比較之下,擁有較輕、薄的特性,不過薄這個特性在賽事中激烈的操作下,容易加劇手套的磨損,然而穿戴時對於油門、煞車與離合器的操作可說是易如反掌。
![]()
![]()
為了減輕手指按壓煞車、離合器拉桿以及轉動油門時對手套造成的磨耗,TRACTECH EVO R 在食指、中指與掌心做了加強處理。
![]()
而讓這雙手套提供優異防護性的重大功臣之一就是 Kevlar 克維拉纖維,也就是常被運用在防彈背心的材質,在同等質量下能提供比鋼鐵強五倍的抗拉能力,手套上黃黃的部分並不是生產上的瑕疵,而是另一種刻意展現技術力的方式,手套內裡也能看見大大的 aramid reinforced 標示。由於摔車時人類的本能會以雙手支撐,手掌處最常接觸的部位為舟狀骨,因此加入 TPU 滑塊提升防護性,在意外當下讓手掌以滑動的方式來減低阻力所造成的傷害。
![]()
![]()
TRACTECH EVO R 除了採用袋鼠皮與 Kevlar 纖維提供防護力,在關節處也是費盡許多苦心,像是隱藏在碳纖維材質的拳眼護具下,以及拇指關節處皆安裝了一塊黃色的高彈性緩衝材,猶如汽車堅硬的車體設計與安全氣囊的雙重保護,可有效減緩衝擊力。
![]()
![]()
![]()
無名指與小指的橋接式設計為頂級競賽手套相當常見的配置,能減低騎士落地時小指向外翻出的風險。
![]()
競賽時雙手出汗的機率大幅提升,在食指到小指的第二指節處設有透氣孔,增加騎乘時氣流引導至手套內部,降低手指因出汗而影響抓握感的狀況。
![]()
TRACTECH EVO R 的固定方式較為特別,除了手腕的束帶外,袖口處採用了雙魔鬼沾的設計,魔鬼沾也以較為常見的細長鈎狀與環狀結合,提供優異的穩固性。
![]()
比較喜歡戴哪一雙手套?
如果要我從三雙手套裡挑出一雙最喜歡的,坦白說還真的有難度,因為這三雙手套各有特色所在,還得依據騎乘時的氣候來搭配不同手套,像是去年三月份前往西班牙試乘 Ducati Diavel 1260 S,在海拔 1100 公尺的 Ronda,我仍覺得 Racer HAILWOOD 保暖能力有些不足;相較之下 Racer RCR LIGHT SHORT 的抗寒能力則是令人值得青睞,但手感較為含糊,對車輛的操縱會打幾分折扣,雖然 RST TRACTECH EVO R 在手感為三者中最好,但要是在氣溫 15 度以下的環境使用,手指也許會僵硬到連煞車都無法操作!
![]()
結語
除了試乘環境的差異下,車款與手套的合宜性也相當重要,就好像踏入高級餐廳時,不會是穿著短褲夾腳拖與無袖背心。至於開頭所提到的,這三雙手套只是「暫時解決雙手防護性的方案」,其實說穿了就跟女生的衣櫃一樣,永遠少了那麼一件衣服,雖然目前的氣候仍偏寒冷,但俗話說未雨綢繆,趕緊找個夏季通勤用的短手套,以及競技成分沒那麼多的長手套,又是另外的功課了。
其實手套的添購就如同買車那般,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而不是因為一個品牌,或是別人也擁有就一昧地追求,而手套就和大多數人身部品屬於消耗性產品,能有數雙手套交替使用,也能延長產品的使用週期,至於許多人難以接受的操作手感,我想這是可以習慣的,而且不戴手套騎乘機車,並不會讓你獲得比 MotoGP 賽車手更強的技巧,就像那些喜愛在山道中馳騁的騎士,戴了上好的安全帽,兩手空空的情況下,反倒在意外事故發生時,容易讓雙手遭受嚴重的傷害,有時間不妨去找雙手套吧!
不過在這裡也要奉勸各位騎士,人身部品的穿戴,僅是降低意外發生時所受到的傷害,並不是萬靈藥,擁有正確的騎乘觀念,才能在路上騎得長長久久。
| ◆Webike-摩托百貨:網格透氣手套 商品頁面 |
![]()
資料授權「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