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会寻找归属感的物种,借着对某些事物的经历或意见一致,把自己与他人、组织甚至是地点连结起来,进而产生从属感觉。
1965年秋末,美国有群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台湾,准备在这里拍一部叫圣保罗炮艇(The Sand Pebbles)的大制作电影,由二十世纪大众出品。
制作团队原订几个礼拜就能拍完,但因天候不佳耽误诸多行程,这伙人前后在台湾待了近五个月才收工,包含本片男主角Steve McQueen,他在1965年11月16日抵台,直到1966年3月22日才离开,前往香港。
Steve McQueen 是六七零年代相当有名的美国一线男明星,演过不少经典大片,曾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男演员。
绰号“酷王”King of Cool 的他私下出了名地爱车,无论四轮二轮,而且驾驶技巧颇佳,常下场参加不少比赛。
▲即使过世四十年了,Steve McQueen 仍然在各方面还保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大众文化上一个独特的案例,你知道这样一号人物曾在台湾骑车跑山吗?
▲Steve McQueen 很会骑车,常亲自下场比赛,曾代表美国参加1964 ISDT
除此之外,他也大大地影响了摩托车文化,最著名的就是在1971年的摩托车纪录片On Any Sunday 担任主角,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社群,他也在拍电影时主动加入一些经典的飞车追逐片段,大部分都是他亲身上阵。
▲1971年上映的二轮纪录片On Any Sunday,当时有不少美国青少年因此开始跨上摩托车
▲1963年的电影-第三集中营(The Great Escape),McQueen 在片中除了自己下场演出飞车追逐画面,另外还要自己乔装成追他的士兵,因为拍片时没人赶得上他。
起初我对这位四十年前就过世的大众人物了解不深,直到发现他曾来台湾拍电影,中间空档时还会骑车四处闲晃,不知为何,我突然有股很强烈的冲动,想找出一切相关细节。
像McQueen 这样一个人物,不难找到他拍这部电影的花絮,至于骑车的资讯并不多,除了为数不少的零星照片,显然是记者跑去围堵他拍到的。
其中有个网站就这些骑车照片做了异地考察,据悉McQueen 当时居住在台北市,所以作者分析了照片内的街景细节,并和同时期的台北街景做比较,最后列出了一个可能地点。因离家不远,所以我赶紧跨上车实地走访。
虽然是五十多年前的事,街景想当然有很大变化,但当抵达后,我站在那里望向四周,总感觉不对,或许是这一切比想像地简单,甚至有点太容易了,一时难以相信。
当我事后再次仔细端倪那些照片,我认为实际地点应另有别处,无奈照片中背景线索极其有限,难有明显参考点,只能先尽力整理出一点头绪。
▲我把手边找到的McQueen 骑车照拼凑起来,用此来获得更完整的背景建物,找出可能的参考点。这几张拼凑的依据是背景建物连续面和天上电线走向
▲这是第一张有明显参考点的照片,为后方的三层楼建物,右方的公共汽车招牌无法辨识,否则应能很快破案。
从McQueen的衣着和车辆细微变化来判断,他起码被拍过四次,其中两次在同一处。这个地点背景空旷,人车稀少,有零星的建筑物,搭配台北城的发展历史,我列出了可能的大范围,再逐一找寻,断断续续找了几个月。
去年某天,我在一张老台北的照片上发现一个建筑物,上面的开口设计引起我的注意,几经确认后,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两次的拍摄地点,就是今天的台北市仁爱圆环,至于那个开口的建筑物至今依然健在,是台北市立仁爱国中。
▲就这样找了好几个月,某天看到这张照片时,右边的建筑物引起我的注意,似乎与上一张照片背景类似
▲经多方考证,该建物为台北市立仁爱国中,这是今日的校舍西北侧,虽然后经增建成四层楼建物,但西侧的开口设计仍然没变。
另外一个让我更确定的参考点是一栋同样三层楼的建筑,外观较特殊,几经查证是1964年落成的菲律宾大使馆,位于仁爱圆环西南隅,是台湾建筑大师王大闳的作品,后在2001拆除,原址重建一栋12楼高的大楼,为外交部外交及国际事务学院。
▲这是另一张有清楚参考点的McQueen 骑车照,右边的建筑和左边的人工建物是另外两个参考点,但即使是这样,也只比大海捞针好一些而已。
▲但在找出仁爱国中后,一切似乎就简单多了,前方这栋三层楼的建筑物就是上面照片右侧那栋,为1964年落成的菲律宾大使馆,为台湾建筑大师王大闳设计,后在2001年拆除
▲菲律宾大使馆在拆除后,原址重建了一栋12楼的玻璃帷幕大楼,目前叫外交部外交及国际事务学院。
从其它照片判断,Steve McQueen 当时应是在敦化路(今敦化南路一段),或仁爱路四段上骑车,向南(东)进入仁爱圆环。
1960年中的台北市敦化路向南只到圆环便结束,而圆环东侧的仁爱路四段也尚未开辟,加上上述都市开发因素,这里人车相对稀少,顺势成了McQueen 骑车解瘾的游乐场。
▲1967年的台北市仁爱圆环航空照,可以清楚看见垂直的敦化路和水平的仁爱路四段,此区有大片田地,穿插著零星建物,右侧“工”字即市立仁爱国中校舍。
如果放大一点看,他可能往北骑过复旦桥(1959年开通),经过中正路(今八德路)圆环,再往南绕回仁爱圆环,至于为何有两次都在这里拍照,个人觉得有其它理由。
▲1959年2月台北市复旦桥开通典礼,照片中的铜像为今日八德路(昔中正路)与敦化南路口,车队由北往南行驶。
这五个月里,整个拍摄团队都住在圆山大饭店内,但根据McQueen第一任妻子Neile Adams 的回忆录,他们一家四口在抵台不久后就改移居至一幢独栋平房,位置很有可能是今天的台北敦南邮局(三普门第大厦,忠孝东路四段170巷9号),此处距仁爱圆环相当近。
▲这是1965年11月17日的台湾民声日报报导,文末提到Steve McQueen 在阳明山有一个住所,但这消息很可能只是烟幕弹,他们一家应是住在今日台北东区巷弄的一个独栋洋房。
也就是说,只要McQueen 哪天没戏要拍,他会从车库里牵出摩托车,到家外面的大路(今敦化南路/仁爱路四段)上骑来骑去,这种人物一但有固定下戏行程,自然是记者的好消息,也就成了这些骑车照片的来由,虽然只是个人推断,但不无道理。
根据部分网站指出,McQueen 有时会在酒吧外跟美军骑车较劲,输了得请对方喝酒(想当然他请客的机会不多) 。
但任何一个爱骑车的人都知道,单在市区内晃晃是没办法满足的,所以这段时间里McQueen 也会跟友人骑车跑山,对,你没看错。
跟他一同跑山的人叫John Norris,当时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因跟随父亲移驻台湾而来。在一次与本片电影团队的派对上,导演Robert Wise 邀请他担任McQueen 的走位替身,两人因此相识,加上有个摩托车的共同嗜好,所以有机会便相约骑车上位于台北市的草山(即今日阳明山),直到国家公园处折返。
▲除了在市区闲晃,McQueen 也会跟友人一同骑车上山,对象就是在台拍摄期间担任他走位替身的John Norris(中) ,右为同电影的女主角Candice Bergen。
John Norris 在年迈时曾于一段访谈中提及此事,如果就时空背景来看,当时上草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今天的仰德大道,所以若你往后骑车行经此路,可别忘记这段故事。
很明显地,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或身处在什么年代,只要喜欢骑车,行为模式都不会差太多(笑)。
至于照片中McQueen 骑的那台小车,是1966 SUZUKI T20 Racer。铃木的二行程引擎技术在六零年初开始突飞猛进,65年推出史上第一台六档变速的摩托车T20 Super Six。
▲1965年SUZUKI 推出使上第一台六档的摩托车-T20 Super Six,性能优异,后再推出整流罩版本的T20 Racer,即McQueen 在台湾的坐驾。
1966年初,公司准备了几台以T20 简单改装而来的T20 Racer,运到美国以参加该年三月在佛罗里达州举办的DAYTONA 200大赛,借此宣传新车,但没想到同时间在台湾的McQueen 也拿到一台。
▲就时间点来看,台湾的这辆二冲小跑车很可能是SUZUKI 官方提供,但论McQueen与TRIUMPH 之间的关系,两者应有合约,McQueen很可能无法在公开场合骑乘它牌车辆,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某些照片中看不到车上的SUZUKI 字样,毕竟他可不想在一群拿着相机的国际记者前面被拍到吧。
▲此为旧日本电影杂志报导,当年可能就在仁爱圆环围堵这位大明星
▲这个则是旧日本摩托车杂志,报导McQueen 正在台北街头测试T20。
其实做这个专题,中间牵涉到的不只是摩托车或McQueen,更多是关于台北。住了三十多年,我有时仍对这里的历史感到陌生和好奇,我不确定是想借此专题来找寻与McQueen 的连结,还是跟这座城市的连结,或是两者都有吧。
献给所有跟我一样迷恋摩托车/电影/照片/建筑/McQueen 和老台北的同好。
资料提供“空冷二气筒 Air-Cooled Twin”
“Webike台湾”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