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运动档车在台湾机车史上开始写下辉煌一页的时候,让人驻笔的不是野狼更不是酷龙。
在那二行程机车当道的时期,从以载货、载人为需求的“铁牛”到以速度及外型挂帅的仿赛车,可以看见消费族群对“机车”这个交通工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变得不同。
这次的经典车库,大叔要带各位来看看当年掀起轻型仿赛车的滥觞,一辆以“ Γ”为名的–“SUZUKI RG50 Γ”
一个梦想起飞的年代
要提到50c.c.轻档车的崛起,得先从1980年代说起,拜当时卫星电视所赐,原本只能有转播的节目也能用即时的方式向全世界放送,在欧洲盛行已久的机车运动如GP大赛等赛事,每个星期假日让许多喜爱机车运动的车迷或爱好者兴奋不已,前面提到的卫星转播技术,也助长了观看赛事的风气,与世界另一端同步观看心仪的比赛,在电视前呼喊著为自己支持的车手加油打气,看着Suzuki、Yamaha、Honda、Kawasaki 等日系厂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划过弯道,在赛车场内一较高下的场面,深深地烙在当时你我的心中。
而在1982年的GP赛事,GP 50这个等级的赛事依旧存在,不过在两年后(1984)就被GP80等级给取代了,但是赛车场上的焦点早就被GP250、GP500给夺去,日系四大厂的研发重心也同样转移到这两级距之上,这也造就80年代日系四大车厂称霸GP车坛的辉煌战果。
▲当年的RG250Γ是不是与RG50Γ在外型上相当类似呢?
而1982年的GP500冠军,正是骑着Suzuki研发的二行程四汽缸排气量500c.c.RGΓ战车的Franco Uncini,Suzuki厂队在1981年的GP500冠军也同为意大利籍的Marco Lucchinelli,这样的光荣战绩让Suzuki在当年可谓意气风发。
▲图片取自网络
GP冠军效应发烫,Suzuki当然没有放过这个绝佳的宣传机会,开始企划一系列的仿赛车商品,自1982年起贩售的RG50Γ就是在当时人气鼎沸的超级商品之一。冠上摩托车赛事峰顶大赛的RGΓ之名,加上日本国内年轻世代开始盛行的仿赛车风潮和年满16岁即可驾驶50c.c.原付驾照等法规限制,使得RG50Γ开创一波改装风潮,更为日后踏入仿赛车的族群铺下道路。
▲1982年上市时,还特别请了GP冠军Franco Uncini站台广告,冠军车手入镜就是大卖的保证XD
“轻”档车的滥觞
相较于现在年轻人口中的轻档车,RG50Γ的问世,的确符合“轻”档车的名号,50c.c.挂的可是绿底白字的牌照,行照上的分类可是“轻型机车”。
在台湾轻型仿赛车的始祖其实应该是当时百吉发引进的AR80,但却未能像后继的RG 50Γ那样大卖,除了在配备上没有像RG50Γ来得丰富,更重要的是在外型上更缺少当时仿赛车款必备的全整流罩设计。
简单的说就是不帅啦~
1988年起在台湾贩售的RG50Γ第一批的配件都比照日规版本,唯独“ANDF(Anti Nose Dive Folks)”这项前叉防前倾装置未搭载于台规的RG50Γ上。虽然前代的RG50E在1980年初即有ANDF装置,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能搭载ANDF系统,也可见Suzuki似乎要在这辆小车上展现自家科技能力的野望。
▲RG50Γ所配备的ANDF装置,是利用前煞车油管油压推动位于前叉底部的活塞,再将前叉内的阻尼油回推,防止因为煞车的作用力导致前叉行程触底。就现代的工艺水平来看,实在是相当鸡肋又恼人的设计,特别是更换煞车油要漏A亚(排空气)的时候……
除了ANDF前叉外,方形钢管的盒式车架、前17/后18吋的铝合金轮圈、前轮油压碟煞、水冷式引擎、分离式手把、国际六档、极富运动性的外观还有全浮式的后多连杆避震系统。就算将时空拉到29年后的台湾车坛,RG50Γ的超高规格,仍旧屌打同级…不!应该说在150级距以下的国产运动档车,足见当时RG50Γ所肩负的背景意义了。
萌兽乎?猛兽乎?
初代目的招风耳
铝圈、单座、水冷引擎还有方形钢管环抱式车架及后多连杆避震的设定,在当时掀起一阵炫风。初代日规RG 50Γ与台规最大的差异就是大灯整流罩两旁方向灯的大小,被车迷戏称“大耳狼”的初代RG50Γ大灯整流罩实在是看来有些萌气,也造成车迷间竞相收藏的逸品之一。为何日规只有单座的设定?因为50c.c.以下车种,是属于“原付”驾照,年满十六岁即可报考,但是有限定需单人乘坐还有速度的上限。
在1987年发表的二代除了将头罩改为后期小耳朵的式样,在原有的蓝白/红白配色外,更追加与Walter Wolf Racing合作的Walter Wolf特仕配色。台湾车迷俗称的“华特狼”采黑红金三色涂装,车侧扰流及油箱上都有Walter Wolf的Logo贴纸。小改款后的车型外观也成为日后台规化的规格之一。
▲图取自网络
二代目台湾规格限定
RG50Γ在台湾引进的时间距离初代发表已有六年之久,在外型及配备上也有所不同。在1988年引进台湾的版本取消了初代大耳特色的头罩,其实就是之前发表的日规二代目,其他与日规相同都是单座无后脚踏的设定,不过经消费者与店家的反应,一台机车只能单骑,不能载七仔那就非常无趣。
为此,在后期的RG 50Γ在台湾人的巧手改造下,竟然推出了双座的版本,而且初期的双座版后脚踏还是锁附在副车架上的,到了后期才用熔接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所以在台湾就有三种不同的后脚踏版本,如果在路上看到的话,可以多多留意一下。
▲图片取自网络。可以看到RG50Γ相当具有特色的御饭团后灯组,同时注意双座及后脚踏的位置。
三代目短小精干
小改款的三代目运动版RG50Γ在外型上更为洗练。除了将头罩的方向灯缩小并更换极具运动化的单座及后尾壳。轮圈也更换为较为现代化的三幅式设计,排气尾管也由一体式变成二段式。虽然为了整体性的外观而将前土除长度变短,但却也失了比例,变得肥厚,这也是改款后的遗珠之憾。
集各代大成于一身的改装巧思
而这次介绍的这辆RG50Γ 是车主发挥巧思,集各代RG 50Γ之长所结合的经典之作,让大叔来带你看看…..
头罩车主采用运动版RG50Γ的小头罩,车主手上也有初代大耳狼的头罩,不过还是觉得运动版的比较流利,所以没有采用。大灯采用玻璃灯罩,灯泡规格为小盘25W/25W,以现代标准来看,照明度只能说尚可。
藏在头罩后的是硕大的一体式仪表组,显示上走的是传统的双圆式设计,左边为时速右边为转速,上方中央则是水温显示,各个灯号就平均分布于水温表两侧。
采用分离式手把设计,材质为铁管加上铝合金锻造件组成。
没有芯片锁等高科技的元素,极简的开关只有开、关及锁车而已。
右手把总成:早期二行程大多无电发装置,所以只有大灯开关,相当简洁。
前煞车总泵已非原厂品,车主认为制动力是相当重要的,以原厂总泵、单活塞卡钳加上化石来令片,制动力根本不足,先将总泵更换为Nissin制品,稍稍改善制动力道。至于卡钳,车主表示还在寻找适合的套件。
左手把总成:利用十字开关将方向灯及近/远灯开关整合在一起,在操作上相当便利,不过常常会忘记切回来也是另一个小小的问题。下方则是喇叭开关。
离合器采用钢索式设计,力道相当轻盈。
前方向灯藏在头罩中,规格为10W灯泡。
后照镜采长方形的设计较为中规中矩,在背面下方还有SUZUKI的Logo。
虽然不大,但视野还算清楚。
方形钢管组成的环抱式车架,在车头的转向滚珠座有用钢材补强,同时又打洞以偷轻。在普遍以圆形钢管为主流的同级车中,这样的设计可说是将GP赛车技术下放的前瞻之作。
油箱盖为分离式设计,用钥匙打开后转开卡榫即可拿起。
二行程引擎的机油采用分离式给油,因此机油会随引擎运转而慢慢消耗,所以早期老人家说的“添黑油”是其来有自。
而加油孔前方的OIL塞子打开后就是加入二行程机油的油壶位置。
为了追求日规化的完整,连奌检注意标示贴纸都一并保留下来。
就是这酷似RX-78钢弹线条的侧整流罩,让RG50Γ成为完美的仿赛车。可以看见水箱罩可是具有集风的叶片设计。
导气孔能将流经水箱的热气利用负压快速带出,不是只有视觉上的效果而已。
右侧扰流罩下方的突起是为了闪避水泵而设计的,原厂的涂装由于是水贴的缘故,所以在这突起的部位仍维持外壳底色。但由于车主重新烤漆,所以顺利成章地将这部分施以同色处理。
由于整流罩遮住引擎号码,所以原厂就用贴纸将引擎号码贴在离合器外盖上,方便检视。
油箱开关具有给油、关闭及预备油三段。
前叉内管采外露式,没有俗称毛毛虫的橡胶套,这样视觉上更显运动化。前土除仍沿用台规版本。
相较于追求极致的日规化,车主追求的倒是一种平衡,台规三幅六爪轮圈仍旧保留并重新烤漆。
单活塞卡钳搭配通风固定碟盘。
右脚踏总成。
左脚踏总成
尾壳已改为日规三代运动版的样式,而且采用单座设定。车主表示:真正的骑士是不需要后座的!
三代运动版的单座造型又与初代略有不同。
坐垫下方空间不大,甚至想放进维修工具都有困难。
油箱后方的止滑橡皮是车主自行加装,可避免椅垫摩擦到油箱。
在左侧有铁制扶手供车主移车之用。左侧的钥匙孔,除了用来控制坐垫开关外,还有另一个功能。
就是安全帽扣环锁的控制,此为开锁的状态。
关上后。安全帽就能暂时锁附在车上。在当年就有二合一锁头的控制巧思,相当有趣。
尾壳上的框框,是让车主贴上号码之用,在假日竞赛的时候就不用费心好号码要贴在何处了。
虽然没有初代RG50Γ的三角形一体式尾壳特色,但是三代运动版的尾壳却更为简洁有力。
后方向灯已更改为社外品,相较于原厂硕大的尺寸,车主自行更换的灯组在视觉上更为符合小巧灵动的意象。
分离式尾灯可是纯正的Suzuki部品。
后座脚踏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虽然车主表示骑士是不需要后座的,但不想伤害到副车架所以只好妥协地将后脚踏保留。
后摇臂也是采用方形钢管设计。
利用钢索带动的后鼓煞系统,与一般档车常见的连杆带动设计不同。
一体式尾管,与后期三代的分离式不同,这样的设计较为简洁、流利。
被封印的动力带
记得漫画“头文字D”里拓海不能理解为何八六在更换新引擎后的动力反而更差吗?因为动力带提高导致拓海使用旧转速域操驾,却无法搾出新引擎的性能。
由于RG50Γ的引擎设定就是高转速域,从7000转后才开始发挥,直到11000后才停歇的高转特性,让许多骑士在初次骑乘时,用一般的转速来操驾,于是就会有“这车怎么这么无力?”的感受,为了让骑士明白适合的换档时机,只好在转速表上标明“换档区”,虽然这换档区离最大出力还有一段距离,但也让许多初心骑士不会再因不了解二行程特性及引擎出力而嫌弃产品。在二行程式微的今日,是不是觉得相当不可思议。
老车不死,只是凋零
1988年,大叔刚与摩托车产生美丽的邂垢,王牌与追风走红的年代还得往后推迟个几年。RG50Γ的辉煌年代,恰巧与我擦身而过,就像红酒一样,总要到个年份才会是最好的赏味期,或是懂得其价值才能品出个中滋味。对于RG50Γ的味道,要在步入不惑之年后才能仔细的品尝。
或许是因为环保等议题,让这些曾经在台湾机车史上活跃的一份子黯然地退出舞台,在二行程式微的今日,能再次找寻到这类经典车种,实属不易。经典车库单元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将这些曾经生活在你我当中的交通工具,利用文字及影像将其身影留下,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知道原来当年他父执辈风神的年代,也为后人留个念想。
经典车库单元将会努力寻找台湾各地的经典车种,也请各位多多支持与期待。
我是大叔,下次见。
车辆四视图
主要规格
RG50Γ | |
排气量 | 49c.c. |
引擎型式 | 二行程单汽缸水冷引擎 |
散热系统 | 水冷 |
马力 | 7.3ps@7500rpm |
扭力 | 0.72kg-m@7000rpm |
车架 | 钢管双抱式 |
前轮尺寸 | 2.75-17 |
后轮尺寸 | 2.75-18 |
传动 | 链条传动 |
前避震 | 正立式前叉 |
后避震 | 全浮动式多连杆 |
油箱容量 | 11L |
轴距 | 1235mm |
座高 | 737mm |
前煞车 | 170mm固定碟搭配单活塞卡钳 |
后煞车 | 100mm鼓式煞车 |
干重 | 73kg |
原文出处:[经典车库] 以 Gamma 为名的小排量猛兽! SUZUKI RG50 Γ
资料授权“小老婆汽机车资讯网”
“Webike台湾”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