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 与 KRV 等白牌旗舰水冷车款相继推出后,国内车迷对于运动速克达的胃口逐渐被养大!主流市场从 125 迈向更高层级,而身为御三家之一的 YAMAHA 当然不会怯战,挟带着 Force155 车迷的旗舰推出 Force 2.0 应战、角逐水冷旗舰的宝座!
内容大纲
写在文前 – 可能的测试变因
有在关心车坛近况与 KYMCO KRV 的车友都知道,近期 KYMCO 针对 KRV 传动与 ECU 推出升级方案,而小老婆自己买的第一批 KRV 也已经招回升级,所以测试成绩与先前会有差异。此外 KRV 与 DRG 两车是小老婆自己买下的车款,长时间测试与制作单元,两车里程数都已数千公里、引擎磨合完毕,而 Force 2.0 则是借来、几乎是全新的车款,引擎尚未磨合,这些变因都有可能稍微影响测试结果。
马力机数据实测
首先来看马力图吧!下图已经将三车曲线叠在一起,绿色为 KRV、红色是 DRG,蓝色则是 Force 2.0,最大排气量的 KRV 可说是从头赢到尾、DRG 次之,而 Force 2.0 最后,从曲线可看出排气量较小的车款更仰赖高转速来榨动力。不过这毕竟是马力机测试数据,实际上路加速成绩是怎样呢?还需要看各车厂传动的调校,因此让我们接着看 0-800m 加速实测吧!
KRV – 14.4HP@7,619rpm / 14.1Nm@6,042rpm
DRG – 12.8HP@7,488rpm / 13.3Nm@5,396rpm
Force 2.0 – 11.8HP@7,979rpm / 11.9Nm@6,150rpm
0-800m 加速测试
依照残酷擂台惯例,三台车同场测试 0 到 800 公尺的直线加速。而为求公平公正,我们将三辆车的胎压打到原厂建议值。
胎压分别为 YAMAHA Force 2.0 前 25、后 25PSI。
KYMCO KRV 前 25、后 29PSI。
SYM DRG 前 26、后 33PSI。
将测试车手过磅秤重!测量出三位车手包含装备的重量。
接着依据彼此体重的差异在车箱内放入等同于体重差异之物品,透过这个方式尽可能达到三辆车测试基准的一致性!
三台车三位骑士,我们共测试了九趟以求得最正确的数据,若是仅从 0-800m 的通过秒数来看是 SYM DRG 获胜!但 DRG 也并不是从头赢到尾。起步的瞬间,YAMAHA Force 2.0 会比 DRG 再快一些,大约在 30、40km/h 过后才会被 DRG 追过。
而 KYMCO KRV 则是从出发后就一直扮演后追的角色,通过 200m 距离时追过 Force 2.0,而随着时速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长,Force 2.0 则会更落后于前两车。在时速 30 – 60km/h 时 KRV 与 DRG 的表现不相上下,但来到 60-90km/h 的加速表现上 DRG 则略胜一筹,凭借著这些优势让 DRG 再次拿下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 KRV 在 90km/h 过后的加速性能是优于 DRG 的!因此如果我们测试 0-1km 加速的话 KRV 很有可能会逆转胜。
下方提供实测成绩让大家参考
至于 Force 2.0 的表现真的差吗…?确实加速成绩是如此,但从能源局公布的 44.9km/L 三车最佳油耗来看,或许也不必对其太过苛刻。
24 公尺间隔 3 米绕锥测试
接着来测试绕锥的环节,由大魔王 Singer 上场!执行我们一贯流程 3 米绕锥测试,成绩如下。
PTM 系统果然香!纵使 KRV 有着三车之中最长的轴距 (1,400mm) 依然做出最速成绩。除了 PTM 系统提供优异的簧下重量、让车辆后端动态更棒之外,车辆的悬吊调校也相当平衡,因此纵使长轴距的限制让 KRV 走较大圈的路线依然能做出最快的成绩。
DRG 则是凭借著绝佳的前后平衡配重,并搭配良好的悬吊调校测得不错的秒数,但较暴力的低转速反应则考验著车手操控能力,且虽然轴距比起 Force 2.0 来得长,但前叉支撑性良好,因此能走比 Force 2.0 更短的线。
Force 2.0 拥有 1,340mm 的最短轴距,原先以为绕锥项目会胜出,没想到实际成绩敬陪末座,主要问题出在 Force 2.0 较软的前叉设定,在快速变换方向时显得较挣扎。
60-0km/h 煞车测试
接着照惯例测试三辆车时速 60km/h 煞停的时间与距离,同样时大魔王 Singer 上阵!三辆车都配备前后碟煞与 ABS,因此能降低车手个人操控的因素并让每次煞车成绩较接近。而 Force 2.0 是三辆车中唯一后煞车采用单活塞卡钳的车款 (另外两车皆为双活塞),制动成绩会因此较差吗!?
结果如下,前+后同时煞车的话 Force 2.0 的成绩最出色,单纯使用后煞车亦是如此,而仅使用前煞车的话则是 KRV 胜出,从结果来看 DRG 在煞车表现上较弱一些。
Force 2.0 的 ABS 维持 YAMAHA 一贯的传统…较容易翘后轮啊!此外,较软的前叉会影响大手煞车时的车身稳定性。
Force 2.0 制动系统为前 267mm 碟盘搭配单向双活塞卡钳。
后制动为 230mm 碟盘搭配单活塞卡钳。
KRV 的煞车过程亦相当稳定,不过可以感受到前叉上下作动的幅度比起 DRG 稍大一下。
KRV 制动系统为前 270mm 碟盘搭配单向双活塞卡钳。
后制动为 234mm 碟盘搭配单向双活塞卡钳。
DRG 的煞车过程十分稳定,尤其是前叉的表现相当称职。
DRG 制动系统使用前 260mm 碟盘搭配单向双活塞卡钳。
后制动则是 230mm 碟盘搭配对向双活塞卡钳。
TCS 测试
三辆车都有 ABS 与 TCS,在 Force 2.0 推出后,TCS 可说是 150 等级水能旗舰车款的指标之一了!因此我们特别找了碎石路面来测试看看三辆车 TCS 调校的反应。
Force 2.0 与 DRG 的介入方式接近,在大催油门会感受到后轮大动力的输出,起步后轮撇动的幅度较高、TCS 较晚介入,介入后车辆会逐渐顺畅前进。
相对之下 KRV 的介入较让人安心,介入的较早且抑制动力明显,即便大催油门也不会感受到多余的打滑。
不过提醒各位网友,这些车款搭载 TCS 不是让我们来越野的啊…,搭载 TCS 的目的是为了因应路面抓地力变化而可能导致后轮打滑的情况下介入,用以增加安全性!
灯光测试
KRV 近灯
KRV 的近灯在车头靠近中央位置,而在近灯上方为恒亮的昼行灯。
KRV 的近灯表现可说是三车最佳、光型也最完整的。
KRV 远灯
开启远灯后,能发现大灯外侧亮起的范围更大,不过在视觉上并不明显。
远灯光型亦十分完整,能够照亮整条道路,且不同于 DRG 的扇形,即便是相当靠近车头的位置,KRV 也有很好的照明亮度。
DRG 近灯
SYM DRG 在 7 期环保版本推出时,采用了“宝蓝镀层技术”让夜间得到更好的照明效果,不过先前我们与 6 期版本实测对比差异并不大!
近灯切线非常的整齐,从车头看出去到 20 公尺处都有非常好的照明效果。
DRG 远灯
远灯光源在近灯上方,直列式的呈现方式相当霸气!
开启远灯后,从 10 公尺到 30 公尺照明效果都很棒,尤其在 20 到 25 公尺表现最佳,光型亦十分完整,整体呈现扇形。
Force 2.0 近灯
接着我们针对三辆车的照明与光型测试,从图片可以明显看到采用传统灯泡的 Force 2.0 色温比起另外两车 LED 光源的车款黄。
由于采用单侧大灯缘故,可以发现 Force 2.0 在两侧的亮度明显与光型不如其他两车。
Force 2.0 远灯
左侧为远灯灯泡,似乎许多骑士不太喜欢这类“独眼”的设计,但相信许多车主买 Force 2.0 来就是要改嘛…。且传统灯泡未来在维修上较简单、便宜。
传统灯泡的特色之一是远近灯光型会完全不同,照明范围算远但并不广,且 10 到 15 公尺范围对比近灯就暗了不少。
装载空间测试
在置物空间表现上,我们以常用到的宝特瓶、冰霸杯 (等同 700c.c. 手摇杯) 测试前置物,登机箱测试置脚空间,最后再用 Nolan N87 (Size:M) 全罩安全帽测试车箱空间。
KRV 前置物空间不仅能放入冰坝杯,甚至还有空间再放入一瓶 600c.c. 宝特瓶。
踏板空间中规中矩,放入登机箱没问题!且 KRV 拥有三车中唯一的斜放置脚空间。
车箱能够容纳全罩安全帽并且还留有一些空间,但必须轻压椅垫才能盖上。
且值得赞赏的是 KRV 是三车中唯一拥有自动弹起椅垫的。虽然 KRV 价格最高,对于三辆都是超过 10 万元的车型来说这让我有点意外啊。
Force 2.0 的前置物仅能放入 600c.c. 宝特瓶,并且让人有点不放心的感觉…
置脚空间放入登机箱就紧绷了!明显是三车之中最短的。
车箱虽然不算大,但型状设计得宜能轻松放入全罩安全帽,并且可以看出后方还有不小的空间可运用。
DRG 的前置物表现与 Force 2.0 相同等级,在速克达中都算偏小的设计。
不过前置物空间比起 Force 2.0 大不少,甚至比 KRV 更长一些。
但悲剧的是,DRG 是三车当中唯一无法放入 (椅垫盖不上) 全罩式安全帽的车型。
车辆四视图
接着我们透过四视图的方式来分析骑乘三角。大叔的身高 180cm、内腿长 82cm,因此建议网友还是自己去车行试跨看看最准确。
Force 2.0 座高较高,整体骑姿较轻松、舒适,但龙头打到底可能会撞到膝盖 (大腿),且置脚空间较小并有着三车之中最高的 815mm 座高。
DRG 虽然车体小,但骑乘空间却很宽大,对高个子骑士相当友善,直挺的上半身骑乘姿势能文能武,把手位置较往前、龙头打到底也不会撞到腿。
KRV 的椅垫非常宽敞,且有三车当中最低的 795mm 座高,再加上舒适的骑乘三角以及唯一的斜放置脚空间,是最适合长时间出游的设计。
山道骑乘感受
相较于 DRG 及 KRV,Force 2.0 除了动力较温顺之外,悬吊、尤其是前叉显得较软、偏向舒适化的设计,因此山道骑乘的节奏自然没那么侵略,适合喜爱舒适兜风的骑士。此外,Force 2.0 骑乘时几乎感受不到车身震动,这部分完胜另外两位对手!
更新了传动与 ECU 过后的 KRV,整体车的动力反应可说是活了过来,虽然瞬间加速感仍旧没有 DRG 来的畅快,但 PTM 系统确实提供非常棒的车辆动态,进出弯道既稳定、节奏也十分轻快。
一如我们对 DRG 长期以来的映像,这车上山就带给骑士准备好要战斗的感觉!硬朗的悬吊与充沛加速扭力,有着俐落的攻弯感受。若骑车大多时间都是单人跑山的话选择 DRG 绝对不会后悔。
双载测试
后座测试当然是请来编辑部当家女车手阿娟啦! (身高 153cm、内腿长 72cm)
DRG 乘客踏板位置较往后,踩踏上会较轻松,但造型优先的超粗后扶手并不好抓,且椅垫较翘、较小,虽然椅垫是三车当中最柔软的,但整体还是较不适合长时间双载。
Force 2.0 脚踏距离乘客位置较远,身高较矮的乘客双腿会显得较吃力,且椅垫没有断差,因此容易遮挡到后座的视线。椅垫位置也稍小且薄,不过短距离乘坐并不会感到不适。
KRV 乘客脚踏位置的设计介于 DRG 与 Force 2.0 之间,后座乘客位置大、软硬适中,是最适合长时间双载出游的设计。
特点配备复习
Force 2.0 在引擎方面搭载 YAMAHA 当家 BLUECORE 水能引擎,并具有 VVA 可变汽门设计,引擎在低转速与高转速都有绝佳的工作效率。此外还采用了智能启动系统 (无刷马达) 能安静、迅速的发动车辆。
但最为可惜的是 Force 2.0 是三车中唯一采用双枪后避震器的车款。
KRV 相信网友们已经相当熟悉了,独家的 PTM 将终传系统与变速工作分离,大幅降低簧下重量且让车身配重更集中,是 KRV 拥有绝佳操控性的关键。
独立的摇臂与外露式皮带就是 PTM 系统在外观上最具辨识性之处。
DRG 则具有三阳独家的三零科技“零延迟启动”、“零噪音污染”与“零后仰悬吊”,白话来说就是无刷马达、怠速熄火以及不会因大油门加速而让后避震器压缩的引擎吊架。
透过几乎 1:1 的前后配重再加上零后仰悬吊,让 DRG 有着绝佳的运动性。
总结
有点欠改的 Force 2.0、适合独跑的 DRG 以及旅跑旗舰 KRV,售价分别为 9.9 万、11 万以及 12.3 万,价差虽不大却也有明显的差异,三辆白牌水冷旗舰究竟谁适合自己相信看到这边各位网友心中都有答案了。
在 YAMAHA Force 2.0 推出后,三大厂的白牌旗舰运动型速克达总算到齐,因而有了这次的残酷擂台,至于下次残酷擂台还会再推出什么大菜!?我想就要等 KYMCO 125 水冷运动速克达推出的时候了!
…是说 PGO 已经在预告 2022 年 TIGRA 会大改款了,到时候是不是…?
原文出处:[残酷擂台] YAMAHA Force 2.0 x SYM DRG x KYMCO KRV 白牌旗舰终局之战
资料授权“小老婆汽机车资讯网”
“Webike台湾”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