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山专栏】什么是暧昧模糊不可欠缺的接地感

 

每个人对接地感的看法皆不尽相同

接地感指的是那种确定轮胎已经抓到地面的感觉。这对摩托车骑士来说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使用或是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大家对它的认知却不太一样。

 

有些人把模模糊糊好像有抓地的感觉,以及看起来不会打滑的安心感直接当成了接地感,也有人将煞车牵引力传过来时、挑战过弯时以及施加荷重时轮胎所产生的回应都当作接地感,还有些人是把在极限时滑行的感觉视作接地感。

 

其实以上几种看法都不算错误,笔者认为不管哪一种都包含了接地感的成分在内。但是,笔者也不能否认这些看法其实都还是没有逃脱抽象的感觉。

 

笔者关注的正是自回正力矩的变化

因此,笔者将目光放到作用在握把上的反应。实际上,在讨论接地感时大家的确经常会提到前轮的感觉。

 

当轮胎承受离心力并且产生弯力后,不只轮胎会变形而已,连胎面都会出现扭曲变形,而接地面则是会停留在轮胎内侧的后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以理解,总而言之,就是作为接地面的轮胎内侧后面会产生大量的抓地力。

 

这样的话,轮胎就会让轮胎的方向以及前进方向的夹角(即偏滑角)变小,形成能自动恢复原位的自回正力矩(Self aligning torque)。然后,这个动作就会传到握把上变成大家能感受到的“反应”。

 

 

在能确实发挥出抓地力的状况下,即使去挑战弯道,传递到把手的反应也会变成线性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能让骑士在进行挑战时非常有把握,而这也正是接地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抓地力接近极限的话,传到握把的反应也会出现无法在继续提升的倾向。

 

不过,这种思考方式其实也存在着陷阱。那就是会错将握把转到底时的感觉当成是传到握把来的反应,而这就会让其实以为传到握把的反应突然就不见,或者是有可能因为轮胎打滑而摔倒。

  

因此,笔者对于这个反应除了采取全局的、宏观的见解之外,也会透过渺小的、微观的看法去观察它。

 

因为摩托车会一直不断地细修前进方向,再加上骑车时的路面也不是镜面的缘故,所以这个反应会出现细微的变化。因此,只要能察觉这个波形的变化就能掌握住接地感。当这种细微的变化变淡时,就表示接地感也变淡了。

 

从轮胎传来的黏弹感或许正是接地感的基本要素

而这种接地感,其实也是以运动骑乘为前提的接地感。但是,就算轮胎只是单纯滚动而已,也会传达接地感给骑士知道。  

 

使用橡胶制造的轮胎属于黏弹性体,它不像是弹性体的弹簧那样只会依照荷重的变化弯曲变形而已,它还拥有粘性体那种缓慢下沉、缓慢恢复的要素。轮胎会在接地的位置弯曲变形然后重新恢复原状,等到轮胎绕着转一圈之后又会再度弯曲变形。而且由于骑车时的路面不是镜面的关系,所以骑士经常会感觉到轮胎弯曲变形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是使用适当的轮胎,就会在轮胎弯曲变形时出现类似橡胶一样的黏弹性感,而这种感觉也是接地感。

 

 

说得夸张一点,因老化导致橡胶变质的轮胎,在黏弹感方面会明显出现缺失,所以也不会有多好的接地感。因为轮胎整体上都是被橡胶所包覆,所以橡胶老化时不只会影响到胎面而已,而是会大幅度影响到轮胎整体的弯曲变形感。  

 

总而言之,如果是在诸多条件恶劣的状况下,其实就不用对轮胎的弯曲变形有所期待,也不用奢望可以感受到黏弹感。这个现象其实就是一个给摩托车骑士的警告,通知他们接地感出了问题。

 

所以说,想要充分理解接地感的话可不能只靠手腕而已,而是需要放松全身的所有力气才行。天气寒冷时通常接地感都会变得非常差。但是这到底是因为轮胎真的太硬的关系,还是天气寒冷身体僵硬所导致的呢?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或许还是稍微需要一点经验吧!

“Webike名家专栏”和歌山利宏
“Webike台湾”编辑部编译

 

この记事が気に入ったら
フォローしよう

最新情报をお届けします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