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Z H2車架
車架對於操控性能的影響巨大
摩托車的操控性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除了懸吊裝置、車體尺寸、車體剛性、騎乘姿勢、輪胎之外,包括空力套件以及引擎特性在內都能夠讓操控性能完全改變。
不過現在由於技術不斷地進步,包括對於公道車款來說依存度極高的輪胎在內,每個項目都提升到了高水準,因此想要特別針對某項因素來討論依存度就變得相當困難。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摩托車在操控性能方面最惹人注意的因素應該就是車架了。
不管是雙翼樑車架也好,編織車架也好,又或者是背脊式車架也好,現在的主流車架是將引擎當作剛性配件包覆在中間的鑽石車架。
這樣的狀況不只對於摩托的輕量化以及簡化非常有利,實際上對於操控性能也有好處。由於將引擎作為剛性配件使用,因此可以讓車架扭轉變形的軸心移動到連結前管(head pipe)以及樞軸(pivot)的中心附近。
另外,因為引擎使用的是螺絲固定而不是剛接,因此在變形時就會跟著產生摩擦力,而且也有可能因此出現阻尼效應也說不定。總而言之,鑽石車架能夠達成不受車體晃動影響,柔韌又富有安定性的操控性能。
掌握進步技術的H2編織車架
Ninja H2系列之所以成功,它的編織車架就帶來相當大的幫助。因為採用編織車架,所以使得車架在不佔空間的同時變得更加簡化,並且還透過車架的柔韌特性來獲得控制以及反饋的能力。
▲H2 車架
儘管如此,這並不表示只要是金屬管編織焊接在一起就好。如同照片上看到的一樣,編織車架的集合部位設置了讓引擎固定的地方。筆者稱這個固定處為「錨點(Anchor point)」。「錨點(Anchor point)」指的是支撐點、基準點的意思,就像是在基礎上放置錨(Anchor)的感覺。以支撐引擎的錨點(Anchor point)為基準,就能讓車體剛性分布呈現最理想的狀態。
連雙翼樑車架也在2000年代後半之後將從前管(head pipe)延伸出來的引擎支架設置在引擎前半部的上方,這樣的設計基本上就跟錨點(Anchor point)的用途相同。
最早開始採用錨點(Anchor point)理論的人是Bimota創辦人之一的Massimo Tamburini,只要看過他設計的BimotaDB1(1985)、Ducati 916(1994)、MV AGUSTA F4(1999)就能夠明白。
▲Ducati 916(1994)
H2系列三個版本的車架全都是專屬設計
H2系列總共有三個版本,分別是超級運動車款的H2、運動旅行車的H2 SX以及前陣子推出的NK街車Z H2,它們的車架分別都是採用了專屬設計的車架。
相對於H2來說,H2 SX的車架在前面加上了橫梁(member),另外還透過一體成型的後車架來抑制車架後方的變形,並且提高了剛性。雖然H2的干擾穩定性相當好,能夠靠著車架柔韌特性吸收掉H2沒有必要的動作,但是H2 SX追求的卻是就算是在雙人騎乘或者是載運行李時也能夠抑制彈性的渾厚穩定感。
▲H2 SX的車架
另外,Z H2在車體的結構上也出現了極大的變化。Z H2簡化了編織車架的結構,金屬管的直徑也變得更粗。除此之外,還將錨點(Anchor point)移動到汽缸前面下方處,感覺上就好像有兩個錨點(Anchor point)一樣。甚至還使用左右鏈板來固定樞軸(pivot)部位。
▲Z H的車架
因此預期能夠提高引擎作為剛性配件的功用,並且能夠具備編織車架標準風格的騎乘感。在實際試乘之後,Z H2的確可以讓人感受到它的高剛性、強而有力的手感以及直接的反應。
從這些特色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KAWASAKI想要將這些車款各自追求的風格具體呈現出來的講究。
「Webike名家專欄」和歌山利宏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