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山專欄】什麼是曖昧模糊不可欠缺的接地感

每個人對接地感的看法皆不盡相同

接地感指的是那種確定輪胎已經抓到地面的感覺。這對摩托車騎士來說算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幾乎所有人都使用或是聽說過這個名詞,但是大家對它的認知卻不太一樣。

 

有些人把模模糊糊好像有抓地的感覺,以及看起來不會打滑的安心感直接當成了接地感,也有人將煞車牽引力傳過來時、挑戰過彎時以及施加荷重時輪胎所產生的回應都當作接地感,還有些人是把在極限時滑行的感覺視作接地感。

 

其實以上幾種看法都不算錯誤,筆者認爲不管哪一種都包含了接地感的成分在內。但是,筆者也不能否認這些看法其實都還是沒有逃脫抽象的感覺。

 

筆者關注的正是自回正力矩的變化

因此,筆者將目光放到作用在握把上的反應。實際上,在討論接地感時大家的確經常會提到前輪的感覺。

 

當輪胎承受離心力並且產生彎力後,不只輪胎會變形而已,連胎面都會出現扭曲變形,而接地面則是會停留在輪胎內側的後面。聽起來好像有點難以理解,總而言之,就是作為接地面的輪胎內側後面會產生大量的抓地力。

 

這樣的話,輪胎就會讓輪胎的方向以及前進方向的夾角(即偏滑角)變小,形成能自動恢復原位的自回正力矩(Self aligning torque)。然後,這個動作就會傳到握把上變成大家能感受到的「反應」。

 

 

在能確實發揮出抓地力的狀況下,即使去挑戰彎道,傳遞到把手的反應也會變成線性的。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能讓騎士在進行挑戰時非常有把握,而這也正是接地感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抓地力接近極限的話,傳到握把的反應也會出現無法在繼續提升的傾向。

 

不過,這種思考方式其實也存在著陷阱。那就是會錯將握把轉到底時的感覺當成是傳到握把來的反應,而這就會讓其實以為傳到握把的反應突然就不見,或者是有可能因為輪胎打滑而摔倒。

  

因此,筆者對於這個反應除了採取全局的、宏觀的見解之外,也會透過渺小的、微觀的看法去觀察它。

 

因為摩托車會一直不斷地細修前進方向,再加上騎車時的路面也不是鏡面的緣故,所以這個反應會出現細微的變化。因此,只要能察覺這個波形的變化就能掌握住接地感。當這種細微的變化變淡時,就表示接地感也變淡了。

 

從輪胎傳來的黏彈感或許正是接地感的基本要素

而這種接地感,其實也是以運動騎乘為前提的接地感。但是,就算輪胎只是單純滾動而已,也會傳達接地感給騎士知道。  

 

使用橡膠製造的輪胎屬於黏彈性體,它不像是彈性體的彈簧那樣只會依照荷重的變化彎曲變形而已,它還擁有粘性體那種緩慢下沉、緩慢恢復的要素。輪胎會在接地的位置彎曲變形然後重新恢復原狀,等到輪胎繞著轉一圈之後又會再度彎曲變形。而且由於騎車時的路面不是鏡面的關係,所以騎士經常會感覺到輪胎彎曲變形的感覺。這個時候如果是使用適當的輪胎,就會在輪胎彎曲變形時出現類似橡膠一樣的黏彈性感,而這種感覺也是接地感。

 

 

說得誇張一點,因老化導致橡膠變質的輪胎,在黏彈感方面會明顯出現缺失,所以也不會有多好的接地感。因為輪胎整體上都是被橡膠所包覆,所以橡膠老化時不只會影響到胎面而已,而是會大幅度影響到輪胎整體的彎曲變形感。  

 

總而言之,如果是在諸多條件惡劣的狀況下,其實就不用對輪胎的彎曲變形有所期待,也不用奢望可以感受到黏彈感。這個現象其實就是一個給摩托車騎士的警告,通知他們接地感出了問題。

 

所以說,想要充分理解接地感的話可不能只靠手腕而已,而是需要放鬆全身的所有力氣才行。天氣寒冷時通常接地感都會變得非常差。但是這到底是因為輪胎真的太硬的關係,還是天氣寒冷身體僵硬所導致的呢?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或許還是稍微需要一點經驗吧!

 

相關新聞頁面

【和歌山專欄】日益普及的倒叉與輻射卡鉗的優缺與歷史

普及到輕中量級別的倒立前叉以及輻射煞車卡鉗 雖然以前只有超級運動車款或者是大型重機才會採用倒立式前叉以及輻射煞車卡鉗,但是現在這些配備…繼續閱讀

 

 

 

【和歌山專欄】以山脈為名Royal Enfield「HIMALAYA」

線上遠距舉辦的HIMALAYA發布會 Royal Enfield日前在線上舉辦了一場新款HIMALAYA的發布會,新款HIMALAYA…繼續閱讀

 

 

 

【和歌山專欄】兼具結構設計與藝術美感的BIMOTA「KB4」

Kawasaki Motors Japan終於正式發表了之前在米蘭國際車展(EICMA)上亮相過的BIMOTA…繼續閱讀

 

 

 

【和歌山專欄】內燃機車款要生存就必須仰賴氫燃料引擎?

摩托車是一種有內燃機的工具 筆者一年半前曾在這個專欄寫了一篇〈電動摩托車到底好不好?〉的文章。那篇文章曾經提到過電動摩托車與搭載內燃機…繼續閱讀

 

 

 

「Webike名家專欄」和歌山利宏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摩托百貨連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