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小教室】推出量不均勻的卡鉗活塞該怎麼救?

 

碟式煞車的特色就是在騎士的手離開煞車拉桿之後,煞車來令片就會自動張開。但是,想要讓來令片能夠順暢作動的話,那麽煞車卡鉗的保養絕對不能少。如果雙活塞以及對向四活塞的煞車卡鉗活塞作動不同步的話,可以使用活塞清潔劑來解決。

活塞髒掉就很難歸位=來令片容易一直貼在碟盤上

在拆開車體拔出煞車卡鉗的活塞時,如果使用活塞鉗以及空氣壓縮機裡的氣體都沒有辦法順利拆下活塞的話,可以直接將煞車油管接到煞車主缸上,利用自來水將它推擠出來。

 

只是拆個活塞就動用到煞車油的話有點浪費,而且使用自來水的話也不需要擔心髒污會弄傷塗裝。使用完畢之後即記得要等到煞車主缸以及油管內的水分完全乾掉之後才重新裝回去。

 

當您的手離開煞車拉桿時,被推到煞車主缸內的活塞就會透過復位彈簧回到原本的位置,而被煞車油管推到煞車卡鉗這一側的煞車油也會重新回到煞車主缸的油壺。這時候煞車卡鉗內部的煞車油所承受的壓力也會消失,當煞車油回到煞車主缸這邊時,壓住來令片的活塞也會重新回到煞車卡鉗內。當夾住煞車碟盤的來令片的施力變少時,制動力也就會自動消失。

 

就算您平常在騎車時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但是每當您鬆開或是握住煞車拉桿時,這些零件都會各自作動。如果使用的是油壓式碟盤裝置的話,這一連串動作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卡鉗油封的反轉(roll back)。油封反轉(roll back)時,能夠讓變形的油封恢復原來的形狀,而連接煞車卡鉗活塞的油封除了能夠防止煞車卡鉗內部的煞車油外漏之外,還能讓前進的活塞回到原本的位置。

 

當來令片磨損後與煞車碟盤之間增加的縫隙超過油封變形範圍之後,活塞就會自動前進,讓來令片與煞車碟盤之間的距離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數值,而這就是碟盤煞車裝置的特色。因為這個特點,所以採用碟盤煞車的摩托車就不需要像鼓式煞車那樣需要調整遊隙。

 

由於分開後的來令片到連接上煞車碟盤所需的移動範圍只有一點點距離而已,因此煞車卡鉗行程的單位通常也都只有幾公釐而已。理論上如果輪框與煞車碟盤都沒有歪掉的話,那麼與煞車碟盤來令片的縫隙就不會超過0.1mm,所以浮動式卡鉗的活塞行程只要作動0.2mm就會開始煞車。相反地,如果手放開煞車拉桿之後,活塞在0.2mm行程內就回到卡鉗內部的話,來令片就應該會離開煞車碟盤。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不一定會照著上面的敘述變化。通常都需要注意活塞是否因為髒掉導致作動不順,或者來令片是否一直靠著碟盤沒有離開。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超短的活塞行程中就能夠煞車,但是想要讓活塞的歸位一直都能保持正常的話,卡鉗油封的反轉(roll back)距離就算很小,活塞也必須要能夠乖乖照著騎士的操作進行變化才行。想要實現這點,那麼煞車卡鉗的表面是否光滑就變得非常重要,平時保養時就要充分上油潤滑。

 

如果活塞表面堆積了許多來令片磨掉的粉塵或者是灰塵的話,那麼活塞以及卡鉗油封上的油份就會變質或者是乾掉,最後就會導致活塞沒有辦法順利地回到原來的位置。煞車太過靈敏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可是如果是來令片一直貼在煞車碟盤上,而且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的話,一般來說就很難察覺。

 

以浮動式卡鉗的車款為例,假設讓輪胎離地、引擎空轉,空轉馬上就停止的話,可以先壓住卡鉗,強制拉開煞車來令片與碟盤之間的距離之後再試著讓引擎空轉看看。如果這個時候摩擦力變小,空轉時間變長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是因為來令片一直貼著碟盤的關係。保險起見,可以再試一次煞車,然後再讓它空轉一下,如果覺得輪胎很笨重的話,那麼就可以確定是因為來令片一直貼在碟盤上的緣故。

 

POINT

• 重點1・要讓煞車卡鉗活塞能夠順暢作動,煞車卡鉗的反轉(roll back)功能就非常重要
• 重點2・變質的潤滑油以及煞車零件磨損後所出現的粉塵都會阻礙活塞順利作動

活用調整器就能夠看出活塞作動是否同步

裝上碟式煞車調整器,握住煞車拉桿的話,就可以發現有一邊的活塞完全沒有出來。因為這個活塞實在是太髒了,所以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直接將它拔出來,而不是再把它推回卡鉗內部。在更換磨損過的煞車來令片時,如果沒有想太多就把活塞直接壓回去卡鉗內部的話,就算換了全新的來令片,也很有可能還是會出現活塞作動不同步的問題。 使用梅開扳手代替碟式煞車調整器的話,就可以將活塞卡在快從煞車卡鉗拔出來的位置。用來固定的扳手要多粗,就要看煞車卡鉗以及活塞的長度來決定,請按照實際狀況來調整。雖然活塞非常地髒,但是很幸運的是活塞表面的硬鉻電鍍並沒有生鏽。

 

煞車卡鉗的活塞髒掉不只會導致煞車來令片不能順利歸位,還會影響到來令片作動的順暢度。單向雙活塞以及對向四活塞煞車卡鉗的活塞都是運用了帕斯卡原理,因為會對煞車油產生相同的壓力,所以只要按下煞車拉桿,所有活塞的行程量應該就要一樣。不過,將煞車來令片拆掉,觀察髒掉的煞車卡鉗的活塞作動狀況也常常能夠看到活塞之間的作動並沒有同步。

 

當然,在實際煞車(裝上煞車來令片夾住碟盤)的狀況中,因為施加在活塞上的壓力會變大,所以就算活塞作動不同步,還是能夠推動來令片移動。不過,在沒有來令片、負擔較小的狀況下,與油封之間摩擦損失很少的活塞能夠順暢作動。相反地,摩擦損失較大的活塞則會很難離開煞車卡鉗內部。

 

這次先不討論實際上能不能夠察覺這個不同。如果按下活塞作動不同步的煞車裝置時,移動速度較快的活塞會先接觸到來令片,並且把來令片推向碟盤,而摩擦損失較大的活塞則會在這之後才開始推著來令片移動。反過來說,在鬆開煞車拉桿時,雖然摩擦損失少的活塞咻一下就會回到原來位置,但是您卻有可能怎麼都等不到作動不順暢的活塞離開來令片。

 

更換來令片時會使用到的碟式煞車調整器可以幫助我們很方便的觀察活塞實際上是怎麼作動的。將調整器插到活塞歸位的煞車卡鉗內,把來令片撐開到預設的寬度,然後按下煞車拉桿,就可以實際看到在作動速度較快的活塞先一步到達調整器的位置之後另一邊的活塞是如何作動。

 

有可能是努力追趕著已經先作動的活塞,也有可能是移動到一半就停下來,或者是先行作動的活塞都已經碰到調整器之後另一邊的活塞才終於開始作動。煞車卡鉗不同,非同步活塞的移動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共通點都是只要活塞一髒掉就會對作動速度造成極大的影響。

 

就算來令片沒什麼磨損,即使煞車卡鉗的活塞外表上看起來不怎麼髒,但是如果您將活塞從卡鉗推出來,使用中性清潔劑或是零件清洗劑清洗,然後再塗上薄薄一層矽利康噴霧,光是做到這幾個步驟就能夠讓您在將活塞推回卡鉗時感覺到摩擦損失減少。在您將煞車裝置裝回去之後,僅僅只是推著摩托車移動就會發現整台車竟然變輕了。

 

就算煞車來令片磨損,碟盤煞車裝置的拉桿與踏板的游隙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也常常讓人弄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該去保養。不過,只要發現煞車卡鉗的活塞表面變得很髒,就算來令片依舊能夠繼續使用,還是建議您保養一下活塞。

 

POINT

• 重點1・拆掉來令片後讓煞車裝置作動看看就能夠確定活塞的作動是否同步。
• 重點2・如果活塞作動不同步的話,請清潔煞車卡鉗附近的髒汙,然後噴上薄薄一層矽利康噴霧。

如果將活塞從煞車卡鉗上拆下來,那就一定要換掉油封

光靠牙刷與煞車盤清潔劑有時候清潔效果可能不太夠,所以可以先將活塞拆下來,沾上一點專門用來研磨金屬的化學藥劑,再用擦車布將髒汙擦掉。活塞油封以及防塵油封都可以使用矽利康噴霧來潤滑嗎?關於這個問題,建議活塞油封使用煞車油,防塵油封才使用矽利康噴霧。切記一定不能使用含礦物質的潤滑噴霧,否則可能會導致油封膨脹。

 

不光是活塞非常髒,連煞車卡鉗這邊的油封的狀態也很糟糕。右側的防塵油封已經膨脹起來,整個跑出油封溝槽的狀態。如果這種狀態下煞車裝置還能正常發揮作用才讓人佩服。稍微磨一下活塞,換掉油封之後,就能解決煞車不順的問題,讓反應變得更加靈敏。

 

如果活塞表面的髒汙一下子就可以清掉的話,作業就會很輕鬆。假設來令片已經磨損,油封也整個跑出去,如果活塞還非常髒的話,就要將活塞從煞車卡鉗拉出來,稍微研磨一下會比較好。

 

比起一邊使用工具轉動一邊清潔來說,直接使用金屬研磨專用藥劑直接清理活塞上的髒污會比較輕鬆,而且還能夠徹底清潔到每一個角落。不過因為一邊清潔還要一邊注意不要弄掉煞車卡鉗的防塵油封,所以有時候也很難將活塞完全清理乾淨。

 

但是,如果您直接將活塞從卡鉗上拆下來的話,清理時就完全不需要小心活塞油封以及防塵油封。按照車主手冊的使用說明,將活塞從煞車卡鉗上拆下來時,就一定要將活塞油封以及防塵油封都換成新的,有些車型甚至還會指定更換頻率。

 

如果只有要保養煞車卡鉗活塞的話,考慮到CP值,清理時不要將活塞拆下來,就可以省下更換油封的費用。如果活塞很髒,防塵油封外面也累積了一堆煞車油結晶的話,就直接把活塞拔下來,換上新的油封,並且清理煞車卡鉗油封溝槽內的髒污,這樣就能夠恢復煞車功能。

 

清理煞車卡鉗活塞的效果絕對超乎您想像,光是活塞能夠順暢作動這點,就能夠讓摩托車的起步變得輕盈許多。除了對底盤裝置講究的騎士以外,這個保養工作也非常推薦給喜歡街道騎乘以及長途旅行的騎士參考。

 

POINT

• 重點1・如果除了活塞以外,連煞車卡鉗也很髒的話,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將活塞拆下來清理。
• 重點2・只要將防塵油封以及活塞油封從煞車卡鉗上拆下來,那就一定要換成新品。

 相關新聞頁面

【DIY小教室】煞車有異音?說不定是卡鉗活塞生鏽啦!

一般來說,用於賽車等高強度工作環境的煞車卡鉗,通常都…繼續閱讀

 

 

【DIY小教室】不可忽視的空氣濾芯清潔作業!

空氣、燃料和火花都是燃油引擎運轉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繼續閱讀

 

 

 

【DIY小教室】煞車油知識大補帖!什麼是DOT?為什麼定期更換?

剎車系統是摩托車相當重要的零件組成,即使車輛搭載著高…繼續閱讀

 

 

資料來源 「Webike magazine」
「Webike 台灣」編輯部編譯

推薦文章